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题汇总(2)

2019-04-21 21:37

(2)开始在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中融入资本主义。

(3)在土地改革后,逐步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6、简述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答:制定的路线:(1)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在政治建设上,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3)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意义: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思想富有创造性,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7、简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答:“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这些错误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28、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答:(1)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得到发展。 (3)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29、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30、简述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答: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1、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论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的政治、财政和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发展缓慢,力量薄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论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1)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3)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4)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太平天国革命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3、论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答: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特点与局限,即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主要表现在:

(1)资产阶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没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

(3)未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论述国民革命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答:意义:(1)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使党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失败原因:(1)客观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的强大,敌我力量悬殊;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进行了放弃,尤其是武装斗争领导权的放弃。

教训:认识到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5、论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是: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通过长征,使革命的大本营移向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就往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保存并锤炼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4)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6、论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答:(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被俘士兵和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屠杀手段极其残忍,6周之内,屠杀超过30万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对抗日

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竟用活人作试验,造成大量居民死亡。

(2)对中国的资源和财富进行疯狂掠夺。日本占领东北后,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日本在占领区还大肆掠夺占领去的土地及农产品,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3)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宣扬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从而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更好地维护其殖民统治。

7、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答:主要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其指导方针,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道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一些国际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直接参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3)对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要进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中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8、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答: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1)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为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

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9、论述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答: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把它看做是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对它表示信任并给予希望。

(2)中国共产党能够仅仅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并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并且一直没有停止过。

(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10、论述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用的评价。

答: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u,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题汇总(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8年中国智能摄像机调研分析报告目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