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鄂东南示范高中教改联盟2017-2018学年高
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一定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过程有( ) A.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B.激素与受体的结合 C.神经递质释放出来抵达受体 D.尿素产生释放出来后运输到肾小球 【答案】B
【解析】纤维蛋白属于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在细胞内,一定不在内环境中,A错误;性激素与性激素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该过程一定在内环境中,C错误;尿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肾小球,一定会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
2.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B.内环境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Na和K
C.长跑时,内环境含水量、抗利尿激素和尿液排出量均减少 D.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答案】A
【解析】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A正确;
+-在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内环境渗透压的90%
+-以上来源于Na和Cl,B错误;长跑时,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
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导致尿液排出量减少,C错误;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D错误。
3.如图表示的是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环境温度为 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B.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是28℃,温觉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是40℃左右,A正确;由图可知冷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之间,温觉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之间,故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B正确;大鼠进行正常体温进行调节,温度变化在交叉之间,即37℃左右,C正确;敏感程度越大,放电频率越大,偏离敏感温度,放电频度减小,D错误。 4.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小管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渗透作用),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B正确;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错误.
5.如图表示的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 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 可能是( )
A.胰岛 B 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答案】C
【解析】让基因老鼠运动进食后运动,血糖浓度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说明血糖消耗后得不到及时补充,最可能是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导致胰高血糖素无法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无法升高血糖浓度,故选C.
6.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发生反射时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若切断④处,刺激①处,③处能产生感觉,但⑤处不能做出 反应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切断②传入神经,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错误;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④传出神经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B错误;②传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C正确;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刺激①处,兴奋能传到③神经中枢处,图中的③是脊髓,不能产生感觉,兴奋不能传到⑤效应器处,⑤处不能做出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A选项,关键能理清反射的概念,能掌握判断某—活动是否属于反射的方法,总结如下:凡不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引起的反应(如肌肉收缩)不可称为“反射”。刺激反射弧中间某个部位,虽然也能引起效应器作出一定的反应,但不能称作反射。 7.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C.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答案】C
【解析】①突触前膜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A正确;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C错误;②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突触后膜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D正确。
8.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C.图中共有 2 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图中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
素.缺碘时,合成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激素①和②分泌高于正常水平,A正确;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③分泌增多,B正确;、图中共有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分别为③→垂体和③→下丘脑,C正确;图中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既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也受③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而②促甲状腺激素不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D错误。
9.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
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 计分析。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组别 处理方法 时间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X 处理为用等量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B. 可以通过服用放射性碘来进一步检测甲状腺的功能
C. 该实验的对照组仅为乙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
甲组 切除甲状腺 饲养 14 天 乙组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Y 丙组 X 丁组 生理盐水灌胃 1 次/天,共 14 天 1 次/天,共 14 天 D.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因此因变量可以用测定耗氧量的方法来检测 【答案】C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故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因此X 处理为用等量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A正确;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故可以通过服用放射性放射性碘来检测甲状腺功能,B正确;该实验的对照组为乙组和丁组,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因变量可以用测定耗氧量的方法来检测,D正确。 10.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E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合成并分泌抗体
B.M 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 E 细胞 C.图中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均可识别抗原 D.若图中抗原为麻风杆菌,则还会引起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E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会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M细胞是记忆细胞,只能在同种抗原刺激时才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浆细胞),B正确;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记忆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C正确;麻风杆菌为细胞内寄生菌,故侵入细胞后还会引起细胞免疫,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体液免疫部分过程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题关键能识记人体免疫调节的过程,能正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并能理清各细胞的作用。 1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 R 型转化为 S 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B.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后,基因的遗传信息会改变 C.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基因重组 D.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并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其实质是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B正确;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性状分离,其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