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湘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

2019-04-21 23:34

1、学唱高声部和轮唱部分,体会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用手势代学生学唱低声部,模仿出瑶族长鼓的音色与节奏特点。 3、二部合唱与轮唱,注意唱出音色、力度的对比与情绪的不同 4、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或用跺脚等律动进一步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反思

第课 题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课型 歌曲 课时 1时间 第9 周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唱、听赏、讲解、讨论 电子琴、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1、发声练习: 当堂训练 4/4 5 4 3 2 | 1 — — — ‖ mi ma mi 2、歌曲《丢丢铜仔》 (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 (二)、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三)、新歌学唱《丢丢铜仔》 1、 听赏《丢丢铜仔》 2、 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4、 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教学过程 5、 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会二声部轮唱威力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在一起,老师可先设计“一辆货车向前行驶”的场景,引导学生双手握拳做抓火车方向盘状,模仿开火车的律动。。。然后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7、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梭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 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的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四)探究 对比欣赏卓依婷和龚琳娜演唱的《丢丢铜仔》,引导学生探讨两种演唱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 教学反思

第课 题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课型 欣赏 课时 课时 2时间 周 第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教学难点:运用 “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听赏、讲解、讨论、交流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欣赏五首乐曲:《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山西、云南)《月儿弯弯照九州》《王当堂训练 大娘钉缸》 (一)各地小调赏析 1、 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2、 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 (1) 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 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 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3、 欣赏《采茶调》 (1) 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 教学过程 (2)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3)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 (4) 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 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4、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教学反思


2018湘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通信工程外文翻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