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一.含义及类型
1. 含义:隐形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就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
2. 类型:体验式采访(不暴露身份和目的,作为社会普通公众,以获取信息);伪装式采访(隐去真实身份,隐藏采访目的)。 二.方法和程序
? 寻找线索和线人; ? 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确定自己可能在调查中证明什么;
? 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利害关系、采访的先后次序、资料搜集、确定调查的价值; ? 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
? 贴身暗访:为自己设计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暗访的身份,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
力,要表现自己是“专业人士”,要镇定自若。
? 获取必要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或副本。 ? 隐形采访中的观察:去伪存真,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 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去除伪证(假证词和假证物)。 三.隐形采访中的法律道德风险
对隐私权的侵害:因调查事件内幕而粗暴侵入到他人不受干预的私生活领域。
第二节 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
1. 优越性:速度快捷、减少对他人的干扰、费用更加低廉、可以传送大容量的文件,更好地表达自己意图、不受地域限制。
2. 不便之处:互动性逊于面谈和电话访谈;发现新问题时不得不再次进行询问;较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二.使用ICQ进行采访 (ICQ—I seek you 网络寻呼机) 1. 特点:无须知晓对方的电子邮件;互动性更强。
三.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可以帮助记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以及本来不在采访名单的采访对象。 ? 国内和国际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权威机构的链接; ? 大量的背景资料;
? 关于一些专家的介绍和专访;
? 公众对于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和反馈。 四.利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
第三节 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
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即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
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量化分析统计;抽样调查;实地实验;民意测验;横向定时调查;纵向追踪调查。
6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六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第一节 整理素材的意义
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第二节 整理素材的步骤
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核对基本信息,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1. 补充的内容:将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在采访现场没有及时进入笔记的资料补充。 2. 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成文字;将记在心里的内容和二手资料放进笔记;
第三节 对素材的分析取舍
最为关键的标准时报道的目标和主题 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 1. 审视采访对象提法的素材:
采访对象不同,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也不同,以为不同采访对象的记忆和立场存在偏差。 2. 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
分为时间维度;因果关系维度;矛盾分析维度。
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新闻价值;表现的主题;媒体特点。 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
7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体现对象主体价值;遵守真实性价值;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在真实前提下追求时效。
第一节 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
1. 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才具有报道价值;新闻价值所要衡量的,主要应当是事实的素质,而不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社会价值:事实(事件)披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上有利的功用。
2. 关于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这种价值应当是评论对象蕴涵某种意义,往往是某种事理,经过评论者发掘、点化、揭示而呈现于受众面前,就能起到引导受众,辨别是非,消除疑惑。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作用,既可以是正面的事实,也可以是反面的事实。 二.发现和判断对象主体的价值
1. 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新闻价值:能否发现对象的新闻价值,取决于报道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价值判断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事实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
2. 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议论价值:新闻评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又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准确的判断,又有多少高出于他人的见解。 三.展示并凸显对象主体的价值
1. 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在消息、通讯类文体的写作中,既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又要凸显信息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
具体方法:以较大篇幅详细描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2. 体现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直接或间接的暗示。
第二节 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真实性
1. 内涵: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要求要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2. 特质:慎用夸张。
二.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
1. 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记者在报道生活中的事实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为个人成见、偏见和私利所左右,即使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应当符合实际,与客观实际尽可能统一。
2. 新闻事实与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为了使报道显得更为精确,也为了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常常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细节要符合实际情况。 3. 新闻真实与心理描写:
对人物描写提出的新闻真实性要求:
? 由相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 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
? 如果当事人已经死亡,则应由与之亲近的人实事求是地提供当事人当时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 因为有关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难以核对,因为写作时更应强调采访依据,不允许进行主观臆
断。
三.新闻真实性对写作实践的要求
1. 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对现场的描写务求写实;追求细节的真实;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2. 杜绝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杜绝虚假和失实新闻、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平
8
新闻采访与写作
凑配合。
最根本的方法: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格核实。
第三节 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 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 1. 精选新闻事实
2. 完全用事实说话:并不表明记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倾向。 3. 既报道事实又解释事实。
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
摆出一定数量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性依据;理论性依据。
第四节 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 一.记者的拼抢意识 二.记者的新闻敏感
三.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要件。四.新闻时效性与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
9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八章 因媒体而异的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文学符号与视听符号 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
1. 从信息编码的过程看:报刊以文字字符和图片传递信息;广播以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以连续画面和声音传递信息;互联网可以用多种介质传递信息。
2. 从信息传输的途径看:报纸是纸质媒体,以将文字和图片印在纸张上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广播以电波发射;电视以电波发射加导线传输;互联网以导线传输或天线接入。 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
1. 文字符号:以能够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2. 视听符号:以声音和图像为代表
图像/视觉语言、有声语言、视听语言。 视听符号为表意上带来双层作用: 一方面,对生活场景本身的“复制”,使人们可以通过视听符号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另一方面,这种借助技术形成的“物质客观性”毕竟是一种影像,它与真实生活场景是有区别的。 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 1. 共通性:都是信息表达的介质 2. 相异性:
?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表
述捕捉内在实质,便于逻辑推理。
? 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
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体现客体外在面貌,直接形象。
第二节 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
编码:文字和图片为媒介,信息传输:纸张为介质。 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
1. 对作为报道对象的客观世界进行深入解析
2. 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语言客观、具体、简洁。
? 客观:用事实说话,对事实的报道符合其原貌,而不是以夸张失实的语言来渲染事实——体现客观,还
应当坚持以准确的语言来叙述事实。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 具体:必须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叙述表达真切实在的内容。
? 简洁:对报纸新闻来说,以较少的字句完整、清晰地表达新闻事实,做到语言简洁,这是一项基本要求。
应当删去可有可无的修饰性字句,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是导语应当简明扼要。 3. 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准确表达情感和观念
? 词语的情感色彩:依据不同的对象、场合,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更好地表现出新闻事实的本质特
征。
? 词语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体现在字词的时代感,通俗性两个方面。
时代感——记者需做有心人,要善于汲取老百姓中流传的,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变革的新词语。
通俗性——应以现代汉语行文标准,应多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新闻语言应以普通话为行文标准,使用规范语言;新闻报道中应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汉语词汇,少用外文单词或字母。 4. 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提出观点、证明观点。 理趣:是指文字语言在推论,推理时所体现的逻辑思辨趣味。
文趣:是指在行文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语言趣味,多用约定俗成、读者能理解的“趣味用语”,就能让报道增加幽默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