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化工专业课程设计
3.9 循环液泵
循环液质量流量88204kg/h,循环液密度为1140kg/m3.因此循环液的体积流量为
Q?88204?77.372m3/h 1140?p?u2又 H??Z????hf??Z??hf
?g2g ?Z?15m
?hf?8m
? H?23m 液柱?23?1.15?26mH2O
选用80FVZ-30的耐腐蚀泵,三台。正常使用两台,备用一台。80FVZ-0泵的流量为
50m3/h,扬程30m。
3.10 空气压缩机
在产品样本上,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指是后一级排出的空气,换算为第一级进气条件时气体的体积藏量。现第一级进气条件为常压,温度按30℃计,排出气体的摩尔流量为270.6kmol/h,则排气量(换算为第一级进气条件)为
Q?270.6?22.4?273?30?6728m3/h?112m3/min
2733 因工艺要求排出压力为0.263MPa,故选用排气量为55m/min,排气压力为0.35MPa的5L-55/3.5型空气压缩机三台,正常操作用两台,备用一台。
3.11 中和液贮槽
按停车时中和塔塔板上的吸收液流入贮槽所需要的容积确定贮槽的容积,中和塔塔径 1.8m,20块塔板,板上液层高度0.082m,这些液体若全部流入贮槽,总体积为
V?20?0.785?1.82?0.082?4.2m3
考虑到停车检修时,原存于塔底的一定高度的液体,亦需排入中和液贮槽存放,则该贮槽舶装料系数取0.8,故可选贮槽容积应大于4.2m
中和塔的操作压力为0.263MPa,在国家标准容器系列JBl428 74(卧式椭圆封头容器,工作压力0.25~4MPa)中选用工作压力0.25MPa,公称容器6m的型号,此容器的直径为1600mm,长度为2600mm。
33
36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化工专业课程设计
四 附表
反应器物料平衡表 入塔气 成分 kmol/h kg/h 942.06 174.16 400.38 1650.85 5434.15 1211.92 0 0 0 0 0 9813.52
37
出塔气 kmol/h 3.09 3.96 3.36 12.41 194.08 129.40 13.46 2.36 4.37 0.16 8.07 374. 7 kg/h 129.78 174.16 57.12 396.96 5434.15 2329.20 713.39 96.56 118.09 9.20 355.29 9813.9 C3H6 C3H8 NH3 O2 22.43 3.96 23.55 51.59 194.08 67.33 0 0 0 0 0 362.94 N2 H2O AN ACN HCN ACL CO2 合计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化工专业课程设计
饱和塔物料平衡表
入塔气 成分 kmol/h kg/h 1510.61 4972.41 142.63 0 0 0 7240.87 kmol/h 51.59 194.08 67.33 0 0 0 313.00 kg/h 1650.85 5434.15 1211.94 0 0 0 8296.94 51.59 194.08 8.66 0 0 0 254.33 出塔气 入塔喷淋液 塔釜排除液 kg/h 0 0 21617.77 1.188 1.90 0.119 21620.98 kg/h 0 0 20561.7 1.188 1.90 0.119 20564.91 O2 N2 H2O AN ACN 氯醇 合计
38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化工专业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英男、刘玉兰.常用华工单元设备的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2]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8 [3]路秀林、王者相.塔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4]王明辉.化工单元过程课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5]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上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 [6]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
[7]《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学工程手册—气液传质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7
[8]刘光启、马连湘.化学化工物性参数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贺匡国.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课程设计心得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充分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特别是对精馏原理及其操作各方面的了解和设计,对实际单元操作设计中所涉及的个方面要注意问题都有所了解。设计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次对精馏塔的设计,不仅让我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对知识也是一种巩固和提升充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的按要求完成了设计任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加深了对于所学习的化工原理课程的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