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关注留守之痛不要只在人伦惨剧发生之后 留守母亲手刃熟睡中的亲生孩子,刚刚发生在重庆梁平县的惨剧令人震惊,尽管这位母亲有精神病患之嫌,然而如此惨绝人寰的事件,却又一次警示我们:农村留守人员问题,亟待引起更大的关注。 这几年,有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去年湖南留守女童小梦茹,独守奶奶尸体7天无人发现的悲剧,更是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然而,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方能获得一时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壮甚至悲哀。要知道,单单一个梁平县,就有近29万外出务工人员,这背后有多少个留守家庭?而放眼全国,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多达2.5亿,在他们电话的那一头,又有多少牵挂和呼求?
“村里人都外出打工了,余下的386199部队。谁来种地?谁来管理村庄事物?谁来调解邻里纠纷?谁来承担九连增的重任?谁来负责建设新农村?谁来照顾老人?谁来教育孩子?谁来帮助妇女挑起肩膀上的扁担?”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的一条微博,切实道出了当下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隐忧。
中国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男性青壮年,他们进入城市,走入工厂,建起了高楼大厦,制造了琳琅满目的产品,提供了各种社会服务。然而,尽管这比耕作的收入多了许多,但代价却是一家人分隔两地,孩子得不到呵护、父母缺乏关爱、而妻子更要在操持家务、照顾家人的
同时,忍受孤独寂寞缺乏安全感的生活。这样的窘境,时时威胁着农村家庭的稳定和谐,甚至敲打整个社会有些脆弱的公共秩序。近些年来曝出的一系列留守人员问题,莫不与此有关。
这背后,直指发展的痛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与城市的狂飙突进相比,农村的发展亟待突破。对留守人员给予更多关怀和照顾,加强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增加对留守老人的福利,自然是题中之义,然而,这些措施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留守家庭的问题,虽然已成社会问题,但最终还须家庭来化解。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拿出更多的办法,让这些离散的家庭重新聚首,通过家庭的亲情温暖,来消融留守之痛。务工人员流出地,要加快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的人员能够回流,离土不离乡,既能安心工作,又能照顾家人。而务工人员流入地,也应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区隔,在就业就学、医疗福利方面,给予更多地平等,让这些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能够留得下,住得好。须知,一个占人口比重很大的社会群体,生活在焦虑、流离之中,对于这个社会的祥和氛围是有很大影响的。打破城乡二元区隔,给予务工人员更多的福利关怀,既是对他们贡献的回报,更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谐的必由之路。
人民网评:青少年极端生命惨剧敲响生命教育警钟
草长莺飞的时节,几个年轻生命的凋落让人惋惜。山东东营一位年仅14岁的中学生因为不愿按学校要求剪去长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最终不治离世。类似的极端事件,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并非个案。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成了不少青少年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门槛。
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经历各种酸甜苦辣甚至是磨难,才能算完整。生在尘世,我们总会经历艰难险阻。可是,为什么这些年轻的孩子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遗漏了什么?
生命重于一切,胜过成绩、胜过头发、胜过别人的赞扬或者冷眼,等等。新生代缘何轻生,因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还不到位,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还太单薄,在逆境面前他们无力抵抗。有学者认为,目前小学教育中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未够,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保护自己,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应该补上这一课,让学生除了有一个好的成绩外,更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强大的心灵,胜过一切成绩和赞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刚刚公布了《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比起美国、日本、韩国的高中生,中国高中生有着最强的国家意识,和最为务实的人生观,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
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中国教育成功的一面。我们的青少年积极向上,有责任感,有担当,这是好的。可是,频发的极端惨剧,也让我们无奈的发现,青少年若只是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而自己的肩膀却很脆弱,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又如何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呢?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我们无权责备那些逝去的年轻的生命,但是我们有责任反思,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杜绝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他们对抗逆境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他们的抗逆力。学校不妨增设类似的课程,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因势利导,让孩子全面成长。学校和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鼓励他们自立自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学校和父母都应尊重,但是我们必须要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爱生命。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进而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
应该让青少年应该明白,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奠基于我们的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我们经历的荣辱困苦,都不过是生命的一个小小注脚,一切艰难都将会被克服,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的坚韧,磨炼自己的意志去承担更多的责任,都应该是我们
青少年的必修课。希望青少年自杀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希望我们的社会真正关爱他们,这份关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或者纵容,而是结合实际,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在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可以坚强面对。
人民网评:“工业明胶”发癫,监管不能总是最后才来! 4月15日,媒体曝光多地厂商用废旧皮革为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企业。经检测,13种胶囊产品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多达90余倍。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修正药业等药企的13种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目前,河北、浙江警方已介入调查。
发生药品安全事故,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使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药品产品的信誉也面临严重危机。为什么会频发药品安全事故,并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缺乏事前、事中的监管、监测,没有完善的前瞻和预防机制是重要因素。仅仅关注事后的检查程序,稍有疏忽,就会使许多问题成为“漏网之鱼”,从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售假药致多人死亡、山西麻疹疫苗等事件的发生中,可见一斑。
监管不该也不能总是最后才来。提高和完善全方位的监管,将工作做在“事故前”,是当下重建消费者药品安全信心的最可期待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以公众利益为最大关切,排除关联利益的干扰,加强药品安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