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渐渐感受到为善的艰难。
我想你大概听说过一本书,叫做《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是一个美国的女作家写的,讲ddt被虫所食,而虫被鸟所食,在鸟体内富集。于是鸟儿中毒,死去,春天不再有鸟鸣,因而变得寂静。书一出便引起了极大反响,各方面纷纷站出来抵制ddt,渐渐的大家的努力看到了成效,ddt越来越少,春天又现莺歌燕舞。
我多希望这是故事的结局,可惜这并不是。人们在鸟的欢声中欣欣然的(地)忘了故事的开端
——ddt是用来杀虫的。在非洲,成千上万的人因蚊虫叮咬罹患疟疾而死去。是ddt阻止死亡的横行,ddt被禁用后,死神再度降临。 非洲人指责这是发达国家的“傲慢”。
这个词,这件事,使我无比恐慌。这件事中没有谁是坏人。保护环境不对吗?保护人类不对吗?那个面容和蔼的女作家难道不是在做一件好事吗?又怎么被指责为傲慢?
后来我知道的这类的事越来越多。巴西的人民指着“地球之肺”的树卖钱活命;弄脏江南水乡的乡镇企业是一村的经济支柱;我们支教为生于贫苦的孩子们讲梦想,可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篮球。我们的苟且,却是他们的远方。我看见善良被逼入窘境。
大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而我们确实也受此感召,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盖茨说当他感受到自己拥有的资源之多时也感受所负责任重大,我们受此感召,关注远方的战火与饿殍。可是到头来,这些关注与责任连同产生他们的善良一齐被逼入窘境,成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是的,善良之窘其实来自于我们自己。是我们站得太高了,以致于看不清被救助者的实情。我们“甘为儒(孺)子牛”,可忘了前面还有“俯首”二字。我感受到为善的艰难,因为这不是扶老人过马路的小善。它要求能力,智慧,勇气。
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后藤健二拦起相机走上战场,大先生弃医从文,托尔斯泰抛却贵族生活与农奴交谈。他们走出了这种窘迫。
先贤在向我们挥手,让我们俯身低头,告别一厢情愿,告别善良之窘。低头,那是被救助者的苟且,却是救助者的远方。(46分) 语言之窘
当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之时,我们的语言习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当越来越多的的类似“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词语从线上屏幕跃入线下交谈之时,我们的日常交流也无疑陷入
了一个窘迫的境地——当缩字略字的网络语言冲击着传统语言的规范性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语言的规范性来自于祖先们对遣词造句的斟酌考量,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一套体系。因此,规范的语言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敬重,更是对严谨的性格、不逾矩的品德的一种继承与发扬。但近年网络语言的兴起似乎在有意无意之中挑战着这种规范。把一句话缩成短短四个字,使主谓结构混作一团,特意用隐晦的字词粉饰原本表意清晰的语句,带给广大网民一种新奇的感官刺激。同时,传播方式的改进也为这些语言的“走向大众,走进生活”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仿佛整个社会在一夜间便可参与到这场盛大的网络狂欢中来。
网络语言所呈现出来的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让它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被更新,因此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所以,真正经得起推敲的语言,不应以其一时风靡的程度而作为判断标准,而应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如“给力”、“版主”等词,它们最早出现在古籍之中,但至今仍被人频繁用到。这些词借助网络平台得以普及,但最终摆脱了科技的束缚,成为活跃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
我们当然要相信语言具有自我净化讽刺的能力,但若想真正使语言尽快摆脱在传统与现代中摇摆不定的窘迫境地,我们要做到“堵”与“疏”兼顾,“收”与“弃”相结合。对于新兴语言中败坏社会风气,严重背离优秀传统文化的,要坚决抵制,而对于其中正确反映当代人精神诉求与精神风貌的,要积极引导,为其注入生命力。既做到规范语言,又让语言的活力与生机得到充分展现,正如闻一多所言,“带着脚镣也要跳起舞来”。
语言之窘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这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之窘实则是我们处在过去与现在的转型期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这便昭示着我们,在新时期,守正与创新需要我们的理性与热情。 (46分) 自由之窘
美国的曼哈顿,长久地矗立着一位“自由女神”,而所谓自由,也成为当代美国,甚至世界人民心中的追求。然而,在多数人羡慕那“自由”之时,我却想说,现在的“自由”似乎陷入了窘境。
追逐自由是人的天性,但是,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似乎进入了误区,大有将“自由”与“散漫”画上等号之意,久之,恐怕“自由”迟早要沦为“懒惰”。
自由女神手中高擎一支火炬,那是光明之意,为人类带来光明!注意到这一点我刹那间好似明白了,最大的自由可能正意味着失去自由。
自由之窘,正是在于它本身即是一个矛盾的集合啊!牺牲个人的自由而换取社会的自由,又该如何评说呢?星星燃起的自由之火,不也是普罗米修司(斯)以他的自由为代价而来吗?
应该说自由最大的敌人是懒惰,然而可悲的是,当下世界这二者竟大有趋同之势,难道偏安一隅过着舒适的日子是自由吗?难道享受着祖上的余荫笑看世界的百态是自由吗?难道逍遥世间尽情挥霍是自由吗?不,都不是,那都是懒惰的外化罢了,或许你说归隐山间
自给自足算是自由了,但那充其量是小自由,甚至就可以说是逃避。 人类的长足发展,是以少部分人的自由来换取大部分人的自由而推动的,换句话说,大自由的背后,恰恰是无与伦比的社会责任感。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我们为什么纪念烈士们?我们为什么给素不相识的人敬意和祝福?只是因为他们以他们的自由换取了我们的自由!可不仅是自由了,那是鲜血和生命的交易,从侵略者手里抢回来的自由啊!现在的社会,又有几个能这样挺身而出的人呢?恐怕早就远走高飞,去保护自己的小自由了吧。这,才是当下的自由之窘。 古人为什么推崇儒家的入世之道?因为他们清楚,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做后盾,社会才能进步。古人们去追求做官为仕,与现在大相径庭,他们不为钱、不为权,为的只是完成自己身为知识分子应有的义务,为了能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完满的句号。所以他们受贬后郁愤难平,他们不能容忍小人坐上高位,小人们不舍得自己的自由,而他们却早已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没有了任重而道远的觉悟,现在的社会要如何发展下去呢?陷入自由之窘的人们,再不警醒,恐怕一切就都已晚了。
我担心,自由将为人类吟唱一曲悲歌。(46分) 经典之窘
那日,有人问我,《梁祝》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我心中一喜,本以为遇到了难遇的知音。不料待我讲述完毕,那人满脸不屑,说梁山
伯真是呆头呆脑,说老戏终究落了俗套,说经典也不过如此。类似的话我不知听过多少遍,每每听到,心中却仍泛起苦涩。
不得不说,这话有一定道理,按现代人的逻辑,很容易为经典戴上“无聊”、“古旧”的帽子。但倘若能深入细品,经典之美方可一点点显露,令人拍案叫绝。只可惜,现代人既放不下经典的诱惑,又不能静心细品,于是浅尝辄止,经典就被扣上了帽子——这便是今日经典之窘境。
前些年,《红楼梦中人》搞得如火如荼,大街小巷中谈论的也不乏宝玉、黛玉和大观园。近些年,翻拍的《红楼梦》上演,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多了神游太虚境、归省庆元宵。然而一片喧哗背后,一切归于沉寂,除了当年选秀的演员炙手可热,《红楼梦》的经典又被束之高阁。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同龄人曾完整阅读过四大名著,曾同黛玉一道伤春悲秋;而我只知道,我们关于名著的认识,不是源于书本,而是源于屏幕上的短评简介,亦或是电视剧中的只言片语。因为我们从不细读经典,所以我们会轻而易举地抛弃;因为我们需要以经典丰富我们的“文化常识”,于是我们势必不能也不愿完全脱离。正在这若即若离之间,经典沉默了。对学生而言,它似乎只意味着3分的文学常识;对上班族而言,它似乎只成为办公室中显于示学养的谈资。经典之窘,早已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经典之窘,反映出社会的浮躁和不安。我们宁愿用一小时看网络小说,亦不愿拿十分钟品读一
【篇三:xx小作文】
世间大爱
人世间有许多种爱,或许最感人最细腻的是个人的小爱,但能带给人震撼,使人为之振奋的定是播洒向人间的无私的大爱。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女人——南丁格尔,用她一生的时间与爱心温暖了世界。虽出身名门,但为挽救伤员,她不顾一切奔赴前线。微风中,飞舞着她为伤员洗净的衣裤。夜空中,回荡着她安抚伤员的阵阵歌声。即使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发掉光,她仍坚持不懈,正是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伤员的死亡率由60%降为0.3%。原来,个人的力量并不微小,当我们付出了我们的所有力量去爱全人类而非一两个人时,小爱便会被升华为大爱。李亚鹏的女儿不幸患先天唇裂,但他的反应并不止于为人父的那份怜惜与疼爱,他用一个“嫣然基金”将爱的种子撒向更多承受苦痛的家庭。当大爱包裹了那些苦痛与灾难的利刃,世界会变得平静而安详,默默地迎来春暖花开。
感恩
当一个人学会了向世界感恩,他必将收获沉甸甸的丰厚人生。尽管霍金已被病魔永远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脸上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因为“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虽然病魔将他的健康带走,但他却用感恩的心笑看人生的一切,感谢苦痛对自己的磨砺,感谢不幸让自己更加顽强,感谢那些失去的使自己懂得珍惜。泰戈尔曾说:上帝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正因有了这些伤害与惩罚,人生才会变得不可预知,耐人寻味,个人的巨大潜能与顽强力量才会被挖掘。学会对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感恩,人生便会开出耀眼的生命之花。 孝顺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依靠,长大后,我们是父母的拐杖。17岁的杨杰在母亲去世,父亲失踪的情况下,每日风雨无阻往返60公里,翻看被搜救出的遗体,找寻父亲的下落。尽管仍没有父亲的下落,但他却坚持不会放弃,只因“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这一刻,血浓于水,这一刻,亲情的力量被放大到无限大。孝顺不仅是杨杰千里寻父的那份执着,更是普通人家的嘘寒问暖。或许我们很难有杨杰那般的经历,但酷暑时切好的第一块西瓜可以为父母带来丝丝清凉;初冬时准备的一件棉衣可以温暖父母的心灵;进门时的一杯热茶可以驱走父母的寒冷;送别时特别的一次回首可以让父母知道我爱他们。比尔盖茨曾感叹自己未能陪伴母亲更多的时间,古语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躬行孝顺,让父母拄着“我们”这根拐杖走得更久更远。 传统文化
当传统文化被一系列的外来新兴文化所掩盖,我们变得像一群迷失道路的小孩,跌跌撞撞地行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中。此时,我们需要振臂高呼着召回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民族的精魂,是发展的根基。不识字的老奶奶因袭祖上“敬惜字纸”的传统,得以《永乐大典》的存留。丁肇中坚持在每次学术报告甚至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讲中文,得以将中国的语言文化传向世界。然而反观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在认真地过那些传统节日?有多少人以
欣赏的角度去接触古典诗词?又有多少人以一颗纯净之心去学习琴棋书画?没错,一个民族需要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汲取一些先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