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基础专题教案(3)

2019-06-05 12:49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自己总结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特点,并能够找出典型例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基础专题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北师大版九上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word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