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签名:
,f月争步日期:≯川年 日 法律硕:i: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城市公交扒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公交乘 车候车场所,乘被害人不备之机,通过采用手掏、划包、夹取、剪取等秘密手段 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城市大动脉不断延
伸和发展。在公共交通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人流量大、空间小、人多拥挤 等特点,也给了扒窃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虽然各级职能部门加大了对社会治安面
的防控力度,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城市公交扒窃案件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其不断变化的犯罪动态向相对滞后的社会治安管控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城市公交扒窃这类多发性犯罪被害人大部分属于社会底层人士,经济收入相
对较低,扒窃犯罪造成的财产损失对其影响相对较大。扒窃犯罪作案频繁、被害 人数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 活安全感和城市文明形象,使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执法形象受损,人 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信任度降低。近年来,城市公交扒窃犯罪呈现逐年上
升趋势,使之成为社会治安防治中的重点。
城市公交扒窃案件现场稍纵即逝,人员流动性大,证据难以收集,特别是聋
哑人犯罪增多,致使取证难、审讯难、起诉审判难、执行难,司法成本高;法律 障碍多,犯罪分子有意利用法律特殊规定逃脱法律惩处;累犯占相当比例,反侦 查能力强;发案场所人多且结构复杂,作案手段隐秘,不利于发现控制;群众防 范意识弱,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对象;社会风气转变,群众对扒窃犯罪行为漠视
现象较为普遍,见义勇为机制不健全。上述因素,均是导致扒窃犯罪逐年增多的 重要原因。
实践中,由于扒窃犯罪起点刑数额要求,扒窃犯罪总获利数额的证据难以收
集,很大一部分扒窃犯罪人员抓获后,只能认定单次犯罪数额,在起点刑以下,
只能采取劳动教养或治安处罚手段进行处理。近年来,理论界对劳动教养的程序 提出质疑,本文亦从此角度进行阐述,按现代法治理念提出修正劳动教养程序的
建言。
我国现行刑法将扒窃犯罪归于盗窃罪,但扒窃犯罪特别是公共交范围的扒窃
犯罪由于其盗窃手段和侵害对象的特殊性,较之一般盗窃罪对社会和个人法益的
损害更大。因此,为体现刑法的公正性。应当研究在将扒窃犯罪从盗窃罪中分离
;
出来,或者适用刑罚时,根据扒窃犯罪情节、犯罪形式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一直以来,法学界、司法实务界和各级职能部门对城市公交扒窃犯罪及其引
1
城市公交扒窃犯罪防治研究
起的社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探索和研究出很多打击与防范对策,但大多把
其归于盗窃类犯罪进行研究,没有更多地从此类犯罪的独特角度进行研究。且由
于这类犯罪的特殊性和近年来不断变化的犯罪特点,使此类犯罪的研究仍存在一
些不全面、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拟从研究当前城市公交扒
窃犯罪现状入手,综合分析各种原因,从法理学、犯罪学、刑法学、侦查学、社
会学等几个方面探求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对此类犯罪对策研究的 更多关注。
1.2文献综述
在2000年一2007年“中国期刊网\、互联网和报刊上检索到以下关于城市公交
扒窃犯罪的研究情况(括号内为论文篇数):蔡国柱<对当前北京市公共电汽车上扒窃犯罪活动的分析及工作对策》,《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李雪东<对多次盗窃数额累计中几个争议问题之探讨》《检察实践》(2002年第6期):贾永生《论扒窃案件的特点与作案过程》《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贾永生《论扒窃案件侦查对策》《辽宁警专学报》(2004的第1期);冯卫国论扒窃案件的控制对策.辽宁警专学报,2;何小兵:利用技巧做好跟踪反扒工作.内肛科技,3;白定荣:聋哑人违法犯罪探析.吕梁教育学院学报,4;张彦博、赵国武《透视聋哑人犯罪现象》《内蒙古同报》(汉),(2004年3月23同第06版);庆祖杰《聋哑人刑事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1期);任怡、靳新《新时期我国大城市扒窃犯罪探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学华、瑛婷《聋哑人犯罪原因探析》《江苏经济报》(2005年5月11日TOO版);董克勤,孙永杰《首都公交公安系统反扒如何加强刑事技术工作》《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法律论文网《浅析“扒窃”犯罪的特殊性及防治对策》;李家波《关于聋哑人犯罪的思考》《无声世界》(2006年第l期):苗生明、熊正《如何理解“多次盗窃一的司法解释规定》(检察日报9月13日第003版):安玲、李哲、邓晶晶《北京排兵布阵:重击“三只手”》《人民公安报》(2007年11 月14日第四版)。
有关研究的著作
的专著,少数学者在相关犯罪学或刑法学著作中对扒窃犯罪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笔者收集到的主要有:王发曾著《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群众出版社2003
经多方面查找资料,笔者发现迄今为止,尚无以扒窃犯罪作为专门研究对象
年版);王大中等著《透视流动人口中的犯罪现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笔者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对现有涉及城市公交扒窃犯罪理论的文章及著作章
节进行全面地梳理和归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法律硕.f-学位论文
董、对城市公交的雾定,比照了公共交透工具概念的界定的各种观点。
有观点认为,“公共交通工具’’必须具有社会性,是服务于全社会不特定的人
员。因此,用于保障某个单位特定人员的交逶工具,不能认定是公共交通工具。“公
按交通工具\必须具有商业性,须经过法定管理部门依法批准,进行有偿服务。“公
共交通工具’’必须具有客运性,是专门用以运载旅客的。亦有观点认为,‘公共交
通工具’’的核心在于犯罪对象是多入,而不在于犯罪对象是否特定。所以,出租
汽车上司机或乘客虽然不特定,但犯罪对象是少数,不应属于“公燕’’范畴。笔
者认为,公共交通工具榻对于其能交通工具的特殊性就在予搿公共’’二字。对于 “公共’’的含义,有学者列举了四种不同理解:即不特定人:多数人而不论是否特
定:不特定且多数人:不特定或多数人。
2、关于扒窃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有观点对扒窃犯罪的现状的分析是:
其他多发性侵财型犯罪相比增长速度快;
发案总量提高,破案率却有所下降。与 城市公交车上的扒窃案件仍将处于居高
犯罪主体特点鲜、扒窃作案团伙纯、职业化、暴力化、智能化、低龄化。
3、关于扒窃犯罪多发原因探讨
仅查到针对聋哑人执窃犯罪约原因分耨:
不下的状况。对扒窃犯罪特点分析的观点是:犯罪高度组织化、反侦查意识强化、
的道德意识;二是聋哑人大多缺乏较好的谋生技能;三是不少聋哑入蓝解了法律
对他们从宽处理的本意。
观点二:一是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三是社会的
观点一:一是因其生理缺陷不能进入普通学校,导致法制观念淡薄和缺乏起码
保障机制影响;四是社会缺少关爱环境。
4、关于扒窃犯罪的防治对策
褒点一是:建立和完善反执斗争的打、防、控长效撬割,嚣、建立和完善判
研机制、协调合作机制、科技强侦机制、侦查破案机制;
加强反扒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反扒民警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扒窃分子的打击
处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反扒工作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强宣传预 防;
观点三是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基本方针,可以把扒窃行为的控 观点二是充分发挥反扒专业队伍尖刀作用,提高打击扒窃犯罪的整体效能;
制概括为道德控制、社会控制、司法控制三个基本方面。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法律理论界对扒窃犯罪特别是对城市公交
的扒窃犯器研究不深,尤其是对此类犯罪的控毒l、预防方法手段方面的分析探讨
不多,仍然是从盗窃犯罪类型上进行分析为主。从整体上看,对城市公交的扒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