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阴影——新中国60年60篇深度报道作品精选(3)

2019-06-11 14:48

54. 张君案检讨——一个极端暴力集团的成长 2001年4月19日 点评:同期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收官之作。

55. “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 傅剑锋2006年2月23日

点评:这是一篇隐去真实人物姓名、时间、地点的稿子,其所讲述的乡村女教师卖淫供弟上学的故事骇人听闻,其展现的社会问题深刻犀利。稿子发表后引发的报社内部和新闻业界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焦点集中在新闻真实性原则上。

56. “变态”邱兴华心理档案 柴会群2006年11月30日

点评:该篇报道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从惯常的“社会逼邱兴华杀人”这一视角出发,而是实事求是地(尽管并不完全肯定)地得出了邱兴华可能是一精神病人的结论,这一结论尽管荒谬,尽管可能意义不够重大,于真实报道的原则,却有重大意义。 57.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 袁蕾 2007年4月11日

点评:用作者袁蕾的话说,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6。在全国媒体妖魔化、八卦化这一事件和杨丽娟的时候,《南方周末》难能可贵地展现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探究这个家庭的精神历史、社会背景,被娱乐制度控制十几年的历史。 58. 广州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全记录 2008年11月13日

点评:这是一篇不论从写作手法和社会效应都可当做反面教材的深度报道。记者大量的“合理想象”和捏造信源,使得该篇报道可信度大大降低。事后,网上流传一篇对该报道失实之处的列表,洋洋数千字;许多本预备进行学生会直选的大学因为该报道停下脚步。 其他:

59.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陈峰 《南方都市报》 2003年4月25日

点评:这篇报道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尽管从今天看来它的写作上并无特别可取之处,但是它昭示着一种舆论监督所能达到的最大社会效应,一种令人激情澎湃的记者生活,一种自由主义的新闻理想。

三. 我如何选择60年60篇优秀深度报道作品:

选择整理60年来的优秀深度报道作品,原本以为会比贪大求全臧否60年来各个领域、形式的报道来的轻松,没想到最终演变成为一项更浩大的工程——要在较为专业的领域挖深,就必须深入堂奥,而不能泛泛地浮于表面。

我的研究从阅读新闻史开始(主要是李彬老师的《中国社会新闻史》和陈昌凤老师

6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杨丽娟报道编辑手记》 《后台.第二辑》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

的《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一书),现在脑中大致勾画出新中国60年社会变迁和新闻事业发展图景;接下来阅读和中国深度报道相关的书籍和研究论文。书籍主要是曾华国老师的《中国式调查报道》,论文则数目太多,不一一列举。 在阅读当中,我发现大多数当下的研究成果或把中国的深度报道史局限在1985年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或者虽然承认其从邵飘萍、王韬开始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从建国到八十年代这段时间却是空白。这样归类的原因主要是建国到八十年代期间的言论控制严重,不存在任何的新闻自由,因此深度报道不具备生长的土壤。真实的情形是这样吗?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就真的没有一篇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吗?我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阅读各种选集的工程。

在前三十年,我参考的选集主要是:《通讯名作100篇》、《新华社70年新闻作品选集》、《人民日报60年优秀通讯选》;后三十年,我参考的选集主要有:《中国新闻奖精品集——1990-1999》、《深度影响——<经济日报>经典报道案例》、《中国青年报.冰点精粹》《真相大白——中国调查报道精选第一辑》、《真相的力量——中国调查报道精选第二辑》《后台》(第一辑、第二辑)、《焦点访谈红皮书》、《调查<新闻调查>》。此外,我还大量参考了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青在线、南方周末、财经网等网络上的电子报和历史存档资料。

在阅读各种选集之后,我发现将前三十年的深度报道从中国深度报道史上一笔抹去是非常不公平的。一方面,这一时期,实际上有很多不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都非常优秀的深度报道作品诞生;另一方面,在这30年中也曾有过几个时期的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都在提倡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即便是对于言论控制最为严格的文革时期,也有一批优秀的调查记者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写出了很多振聋发聩的内参报道。因此,前三十年的深度报道也必须在中国的新闻报道史上留下一笔。

在解决了这个疑问之后,我大致勾勒出了一张新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路线:在前三十年,虽然路线较为单一,但薪尽火传,一直有一份传统延续下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短暂的调整恢复,深度报道就开始了大发展。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每一个时代都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在每一个时代里又都有不同的发展分支。

因此,我采取“抓大放小”的方法:抓住各个时代的主流和主要分支选择作品,并补充以这个时代不属于任何分支的重要作品;在各个分支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整体的选择过程中,重视社会评价和新闻界的定论,同时进行批判

式的理解,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好恶的影响。

四. 感想:看60年的阳光与阴影,想中国深度报道的明天

一路筛选下来,感觉自己仿佛在写一部极度浓缩的历史。所有那些曾经感动过我、改变过我的精彩篇章都缩小为漫长历史时间轴中的一个点,那些不同的声音也都降低了音量,以一种奇异的姿态被演奏成时代的和旋。站在大的历史纵深去看,过去的争论、矛盾、问题,都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冷静客观地分析。在这变化万千、百鸟争鸣中,我看到两样不变、不争的事实。

其一,任何一个时代,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主流意识形态为何,是民主还是专制,都有阳光和阴影,成就和问题。争论了三十年的改革,谁也不能一言以判定其得或失,其中的万千关系、复杂、头绪,断不可从简单二分法、二元论去理解。一个成熟的深度报道记者,思想要复杂,头脑要清醒,要避免简单因果论、非此即彼、诉诸感情;只有将这样的理性思维灌注写作中,才能写出负责任的报道。

其二,任何一个时代,不论政治氛围松紧,新闻自由几何,都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主义者;都有为民生呼吁,为弱者代言的调查记者。从文革期间,走遍安康一家一户,历时半年,顶住政治压力,依靠翔实采访和资料写出《安康调查》内参报道的郭超人;到经受生命威胁巍然不动,为患者代言,靠“龙胆泻肝丸事件”报道获2003年的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殊荣的新华社记者朱玉,他们身上流淌的热血让人感动,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敬佩。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新闻界就是一个丧失理想的地方。新闻专业毕业生工作三年后新闻理想一定消失殆尽。我没有亲身经历,无法评价这话的真假。但我相信,轻易丧失的新闻理想绝不是好的新闻理想,因为它太过幼稚;只有在现实的挫折和限制中越磨越有光彩的新闻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 新闻人的头脑是冷的,而心,永远是热的。 附:新中国60年60篇新闻作品选: 光荣与梦想

1.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杨刚 载1949年10月6日《大公报》第一版 2. 万里纵横到处家 华山 新华社朝鲜前线1952年5月25日电 3.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记

周定舫 新华社北京1958年4月22日电 4.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新华社拉萨1960年6月3日电

5. 驯水记 郭超人 新华社北京1974年10月15日电 6.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王立平 1976年 摄 7.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8. 世纪大阅兵 贾永 曹智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政治之剑

9. 这是为什么? 社论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 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 安平 《光明日报》1957年6月2日 “反右”期间最有影响和最为典型的右派言论

同日,毛主席在共产党内部发出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使一场开始了才一个多月的“鸣放”顿时夭折。紧接着,讨伐右派分子的运动就一步紧似一步地开展,运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1956年底才算基本结束,到 1958年底才最后封刀。 10. 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

社论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号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一纲要的发布、宣传和实施,实际上开始了对农业“大跃进”的发动。

11.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姚文元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 12. 永远按毛主席既定方阵办 梁效 1976年10月4日《光明日报》 13. 伟大的转折 郭超人 陆拂为 新华社北京1982年9月6日电 14.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社论 《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 15.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袁伟时 2006年1月11日 《中国青年报》冰点 社会思潮

1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邀评论员文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真理标准大讨论回顾 沈宝祥 《半月谈》1998年第8期

17. 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范敬宜 《辽宁日报》1979年5月13日 18.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 1980年5月11日 《中国青年》 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 郭梅尼 《中国青年报》1984年11月10日 19. 关广梅现象 庞廷福 杨洁 谢镇江 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

1986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和《本溪市委、市政府的一封吁请信》,文章以“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开头,既描写了关广梅实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种种成绩,更真实地反映了她在改革中面临的阻力和困惑。并在随后通过多

篇深度系列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商业企业实行个人承包、租赁和租赁群体的经营方式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即所谓姓“社”、姓“资”的大讨论。

正是《经济日报》这场实质上关系着对中国经济改革性质认识、持续了40余天的大讨论,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时代的挑战与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思考

罗荣兴 祝华新 曹焕荣 1987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21. 河殇 中央电视台 1988年播出 历史会铭记

22. 毛主席的队伍进入拉萨 赵慎应 新华社拉萨1951年9月27日电 23. 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新华社北京1971年10月26日电 24.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新华社北京1978年11月15日电 25. 历史的审判 穆青 郭超人 陆拂为 新华社北京1981年1月26日电 26. 三峡工程论证始末 赵鹏 蒲立业 新华社北京1991年12月7日电

27. 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何平 刘思扬 新华社北京1997年3月2日电 点滴变迁

28. 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 新华社上海1956年2月25日电 29.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穆青 陆拂为 廖由滨 新华社郑州1979年4月24日电 30. 北京最后的粪桶 王伟群 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冰点 31. 迟到二十年的历史跨越 解国记 高淑华 新华社哈尔滨1998年12月2日电 东方之子

32.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徐中尼新华社上海1956年1月21日电 33. 伟大的战士雷锋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沈阳1963年2月6日电 乔安山的故事 王伟群 1995年5月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 34.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穆青 陆拂为 廖由滨 新华社北京1978年3月13日电 35. 钟南山:直面“非典”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2003年4月25日 36.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 袁蕾 2007年4月11日《南方周末》 改革大潮


阳光与阴影——新中国60年60篇深度报道作品精选(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实行对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