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 村中闻有此人 , 咸来问讯。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著 , 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林尽水源 , 山有小口 。 初极狭 , 才通人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忘路之远近 , 忽逢桃花林 。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停数日 , 辞去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遂迷 , 不复得路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社会环境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人民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渔人甚异之 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四 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 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 为顺序, 从 发现桃花源 到 访问桃花源 ,再到 离开桃花源 ,到 再访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 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 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
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
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
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
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
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
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 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 和追求理想社会。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
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 好像是真实的。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
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芳草鲜美桃花林 土地平旷世外源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
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 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