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 时: 90 学时(面授学时: 36 实验学时: 0 自学学时: 54 ) 适用专业层次:专升本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总体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选用教材的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不属于讲授范围。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注重三基内容的讲解,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具体要求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提供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和概念基础。
GD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GDP与其他经济总量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和实际GDP。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通过对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说明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原理。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理论,乘数论,两部门、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本章是在上一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货币市场,讨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
投资需求曲线,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用IS-LM模型分析均衡利率和收入
(4)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工具及运用、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及运用、货币创造乘数、自动稳定器、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
(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用AD-AS模型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就业量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6)失业与通货膨胀:失业的含义和分类、充分就业的概念;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和失业的原因;通货膨胀的概念、分类、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的成因;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7)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增长核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的含义、乘数—加速数原理解释经济周期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1.本课程要求以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作为先修课程
1
2.考核方法:采用考试方法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条件具备情况下,可以实行教考分离。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框架与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 3.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4.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5.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6.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所利用的研究手段。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各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三) 课后练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二章 宏观经济度量衡(上):商品市场 (一)目的与要求
2
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 3.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4.了解什么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5.了解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6.掌握两、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主要内容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核算中的其他问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运用三种方法核算GDP。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1.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三节 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1.主要内容
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价格指数;
名义GDP与实际GDP;失业的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应用两个指数来分析宏观经济状况。
(三) 课后练习
1.试述GNP、GDP、NNP、NI、PI、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2.试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3.试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 4.消费物价指数衡量什么? 5.如何计算失业率?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三章 宏观经济度量衡(下):商品市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总需求的构成;
2.会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3.会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3
4.掌握乘数理论,并会计算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5.掌握加速数理论,并会结合乘数理论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现象; 6.了解投资函数,掌握什么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和投资的边际效率; 7.掌握IS曲线,即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8.掌握LM曲线,即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会画出LM曲线的三个区域并理解其的经济含义;
9.掌握IS-LM模型,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 10.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哪些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在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是什么;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又是哪些,在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又是什么; 11.掌握挤出效应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2.理解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并会用图描述; 13.会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主要内容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乘数理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消费之迷”是怎么回事?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1.主要内容 利率的决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货币的需求;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机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找出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第三节 IS—LW模型 1.主要内容 IS—LW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IS曲线,LM曲线,IS—LW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IS曲线及LM曲线上点含义。
第四节 IS—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
IS—LW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4
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何时财政政策最有效,何时货币政策最有效? (三) 课后练习
1.按凯恩斯主义,经济是否会自动实现均衡? 2.简述乘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3.什么是“挤出效应”? 4.什么是“流动性骗好”?
5.简述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 6.为什么IS曲线的斜率为负? 7.为什么LM曲线的斜率为正?
8.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 9.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什么条件下最有效?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辅助手段为课堂讨论。
第四章 宏观经济核心问题:周期与增长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会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了解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掌握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会解释两者不同形状的原因;
3.了解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经济萧条与高涨的说明; 4.掌握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滞涨的形成。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主要内容 总需求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微观经济中的需求曲线与这里的总需求曲线都向下,一样吗?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1.主要内容 总供给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分析总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选学) 1.主要内容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假定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则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