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工程师经验之谈(4)

2019-06-11 20:44

世上有两种成功的工程师,一种人是靠过人的聪明.。在熊猫集团东方厂时我的上司丁石藤(现在复旦大学工作),后来在ABIT时的YT-lee都是属于高智 商的人,他们读书不吃力,成绩优秀;工作绩效也好,也不用靠加班熬夜。但这毕竟是属于很难找到的极少数人,我这么多年和那么多工程师共事,真正聪明的人也 就碰到2~3人。大部分人取得成功,确实要靠方法和勤奋。

9. 人脉关系

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因该说是自然形成的,互相间觉得比较投缘,就多了一些来往,各自工作中碰到技术问题,也可以交流一下。因为工作了20年,走过几 家公司,各种知识背景的人都认识一些。每一次的工作变更,我都会把工作交代的清清楚楚,好聚好散,也使我有比较多的人脉关系,这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多方 便。也有些人并没共过事,仅一面之交,但也为今后留下了某种机缘。

我多年面试新员工有一个习惯,就是帮面试者倒一杯水。这源于自己的一种感觉,人家大老远赶过来,心情又紧张,喝口水应该是需要的。还有就是第一天上班的新 同事一般不会带自己的杯子来,我也会让助理给他倒一杯水。而且在从面试到新同事第一天上班,整个过程,我在公司HR规定的框架内,要求部门助理做到让新同 事感到“宾至如归”。来公司谈事的供货商FAE或sales到午饭时,我都会对同事说,多定个盒饭,让人家吃过饭再走。这几件小事使我添了一些朋友,也为 公司赢得了一些口碑。有的没被录取的人给我写mail,说应聘多少公司,仅在你们这里受到了礼遇,以后有机会还是想来工作。

“以人为本”被很多公司列入企业文化,但怎样变为员工的行动准则,落实在细小的环节,那真是件困难的事。面对弱者,怀抱怎样的心态,是一种修炼。我一直有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遇弱不强,遇强不弱。

当然问题的另一面就是要交接比自己强的人,这就象下棋一样,要找高手,你才容易进步,而且能帮你的,往往是比你强的人。弱者和强者之间怎么能取得一种资源互补,要运用智能。这个技术问题在后面的“技术传承”中再介绍。

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都会让一些企业掉队,经历了潮起潮落,心中的忧患意识是很强的。所以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也特别关注行业前几名企业的状况,也有意识的参加一些技术论坛,展会认识一些人。

说起来1980年代,各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有全国性的技术交流会,对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和技术的发展是有益的;现在各公司技术相对封闭过分了,说起来是为了公司各自的利益,但得不偿失。好在有网络,在一些专业网站上,还是能交流很多知识的。

10. 台资企业

上个世纪末,大型台资IT企业纷纷投资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在苏州地区。台湾主板厂ABIT公司也又一次布局大陆。他们找到了我,希望我去帮ABIT筹建和 管理ABIT大陆研发中心,这缘于前几年在技术业务来往中建立的人脉关系和相互的了解。我想有几件事给他们留了印象:有一次是他们供给我公司的产品有品质 问题,我一层层追踪得不到结果的时候,打了很多电话,得到了他们研发处长的家庭电话,打过去,终于联系上了,得到了明确的答案。那天是中秋节。我不是不知 道公事一般不打家庭电话,但是做事突破常规,才能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还有一次是一个项目的论证会,当报告者在报效益评估数据卡壳时,我报出一连串数据, 帮助解了围。另外是他们看到我们的团队人员工作时的活力和我们的工程师与他们的工程师有冲突时我的客观处理态度。

鉴于我家在南京和他们给我的良好待遇,2001年初我接收了这个中心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无总经理),从“0”开始筹建。我将深圳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向海尔集团推荐,交给了我的副手杨宏春接任。

ABIT股票当时刚在台湾股市上市2年,成立这个研发中心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一种效应,因为这样,台湾股票就会涨。台湾的总经理一再强调不要急,技术人材的 培养要很多年,招聘应届毕业生慢慢培养。要有“永续经营”的思想和做法。这也给了我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我那时已给自己定位为技术管理,因为要做大量的各种 培训,也使得我又一次去update和总结一些研发流程和绩效考核方法,也去读了大量的管理类书。这里面有很多话题 放在后面介绍 现在还是先说台资企业。

大型台资IT企业在台湾都是股市上市公司,他们一般都已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经营上比较平稳,不是那么急功近利,特别是在遵守政府法规,对员工的薪 资福利方面是“明码标价”很规范的,包括对新来的员工和流失的员工,做的够人性化。不象在大陆,即使有些名气的一些公司做的也很不规范。

同规模的台资企业比大陆企业的管理要先进5~10年。就研发来说,EVT、 DVT review,零

件承认流程,新品试生产流程,网络化的Debug review系统,ERP中的料号系统,BOM系统都是有效的流程化管理。就工厂的管理来说,均实现了基于网络的电子化管理,我所在ABIT的工厂 -----“罗礼科技”就有4套系统:A.用来考勤 /就餐 /门禁的刷卡系统;B.ERP中的BOM系统,MRP系统,C. SFIS(shop floor integrated system): 现场信息整合系统中的品质管理系统;D.文件管理和签核系统。这些管理手段大大减少了人为的失误。就整体上说,目前大陆和台湾的研发管理相比前者还是粗放 形的,同样写一个流程,前者可能1页就写完了,后者可能要写10页。即便是IT行业的领军团队也是有相当差距,而后者的精细,严谨,制度化已是普遍达到的 水平。

台资企业为大陆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的机会。

台资企业薪资定的比较低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同等工作,技术人员月薪在主要是欧美企业的苏州工业园区比主要是台资企业的苏州新区高500圆。上海又比苏州工 业园区要高500~1000圆。站在员工角度,看到苏州的房价飞涨,做10年也买不起一套房子,生活水准不比上海低,如果没有特别的吸引,流动在所难免。 上海贵的是房价,他们会选择在上海挣几年钱,再到一个合适生存的城市。

台资企业到大陆,短期主要是为了低价劳动力和降低其它营运成本,中长期是为了占领大陆的市场和在大陆的生存发展。因此台资企业对大陆技术人员是低技术的定 位,他们并不想让大陆技术人员真正掌握高端技术。台资工厂纷纷迁移大陆,造成岛内大工厂批中低阶员工的失业对台湾研发工程师刺激很大的。这几乎牵扯到台湾 家家户户,控制高技术向大陆转移也是台湾政府的政策。因此在台资企业学不到深层次技术也是正常的了,而且一旦发现大陆工程师的快速成长,出于自身利益的保 护,也必然要利用机会采取一些手段来遏制这种势头。

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管理干部换人是频繁的,我了解的一些公司部门主管基本上一年换一个,并且还有同时派了2个主管来,让下面的工程师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台干 依靠权力在做管理,这都给工程师都留下了不好的感觉。在人际关系方面台资企业有与国企一样的弱点。我在ABIT苏州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位上一做4年多, 而且还兼职ABIT的工厂-----“罗礼科技”的工程部协理,是个例外。这不仅是指时间,还指职务,在台资企业大陆的干部,一般做到课长就已经碰到了 “天花板”,这实际上也是大陆优秀人材把台资企业作为跳板的原因。

台资企业到大陆,公司高阶干部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需动作,但中层和以下

干部多数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他们还是没有做长期的打算,也不和大陆员工做比较深入的交流,他们的交际圈子还是台湾人,并没有想融入当地社会。

11.建立规则

4年前,我在读了大量的管理类书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现代的管理源于西方,被日本发扬光大,再被台湾企业Copy,再逐步从东西方多个渠道传到中 国大陆企业。我写了有3万字的文章发表在中心办的杂志上。不过今天我有新的想法,现代的管理思想有很多源于中国,实际上很多先进的理念都有老子的“道德 经”孙子的“孙子兵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老子的“无为而治”,与GE的“学习型组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GE的“无边界管理”;百家 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和 麦克雷格(Douglas McGregor)的“Y 理论假设”;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说的?“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设法使其短处不表现出来,因为人总是有弱点而且几乎不可能改变”几乎与中国的“扬长避短”如出一辙。等等。

在总部并没有给我一些企业文化资料的情况下,我从已往的工作经历中感到了它的重要性,我自己写了中心企业文化的文本,主要选取了同创,海尔,GE,HP, 北电网络的一些理念。为了大家能够接受,又选了一些漫画家郑辛瑶的哲理漫画做辅助,还选了早期由张蔚,沉冰主持的CCTV“对话”节目定期放给大家看(买 的VCD)。用这些做为大家的日常行为准则和培训素材。针对每一条款,同时也做了案例说明什么是我们提倡的,什么是我们不提倡的,什么是我们不能触犯的 “天条”。我的体会是一开始就把“游戏准则”说清楚,这样以后容易执行。实际上我在一一面试时会请面试者填一个“企业文化” 选择表,看看每一个人的选择,是否大致符合我们的要求,并且我根据他(她)的答案,会再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对他说清楚今后中心的运作模式。

我们很难说有些行为准则一定是对的,事实上行为准则是根据公司的状况的一种选择和正确的运用。是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一种平衡。我始终认为,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在A公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一定在B公司有效,因为背景条件不同。

比如采用“团队合作”或“个人英雄”的做法。面对一个技术难题,在基本上都是新手的Team中,我们一定会多用“团队合作”,先大家讨论分析再Debug 的做法,依靠大家的智能来解决问题。而对一个成熟工程师,我们多会用“个人英雄”的做法,因为可能对他来说,你还没讨论完,他已经搞定了,在这一阶段靠的 是个人的力量。而后续,我们还是“团队合作”的思路,会要求他写出Debug的思路和方法,以做技术传承。有的工程师不愿意写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否决项。 不愿意做技术传承的工程师,不能在这个中心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一

个“天条”。

在建立规则方面,行为准则是一个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这些做共识,在做项目时会有很多磨擦产生,那个时候,一方面要解决技术问题,一方面再要讲基本观念就难了。因此在新手的培训期,要花大力气灌输。

第2层面的规则是组织架构,职责划分。中心的主要项目是主板和VGA卡的研发,我们成立了项目管理部,硬件研发部,PCB layout部,BIOS研发部,测试部,人员规划50人。我的打算是能够找到一些做为每个部的技术骨干,其它成员按公司要求招聘应届生。我也特别找了硬 件方面很有功力的李兴中来做我的助手,BIOS工程师一直没有合适人选。好在李兴中是软硬兼通,可以代管BIOS team,鉴于李兴中还30不到,不想管行政事务,只愿意处理技术问题,我们定下了项目管理部除了做PM的工作外,还兼管中心的各部日常管理和考核的职 责。我写了各部的职责说明书,这样就因地制宜的形成了矩阵式管理架构。我的体会是职责划分的越清楚越利于项目组成员的执行,做事效率也越高,不会出现一件 事多人重复做,或者一件事没有人做。有一些公司不愿意在职责划分上花些时间将其定义清楚,而是一味地要员工“主动”,那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主动”仅应该 体现在两人职责的交接处,没法写清楚的部分。“做我该做,说我该说”才是一个有序的团队。

第3层面的规则是研发流程,技术方法。我们又一次的update板卡的研发流程,这一次我们在研发流程中特别加了几个内容,一个是每一环节的工作输入和工 作输出;另一个是每一环节的所需标准时间,这个时间是按一个成熟工程师做的时候需花的时间。当项目有差异时,在绩效考核时再评估;再一个是加了每一个子项 目的责任人栏目。

技术方法是指PCB layout 规则,测试方法,Debug工具/仪器使用方法,在写这些文档时,我反复强调了一种观念:这些文档是写给新手看的,要尽可能的写的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让 水平低的人也能看得懂,才是高水平。我还特别找了一些中科院的院士写的科普读物来给我们的工程师做参考。在写每一个测试方法时,我们规定先写需要的测试部 件和被测物,再写每一个测试要点的操作动作;再写操作动作后的屏幕反映(剪贴屏幕),再用斜体写下测试注意事项。这样一份测试方法,一个应届生看了就能做 个6~7成,剩下的再问有经验的工程师就方便多了。这一方面相关的话题在后面的“技术传承”一节中还会介绍。

第4层面的规则是绩效管理。日常绩效考核主要是考核每个人的团队协作和部门公益性事务的执行情况。技术方面我们对项目的每个专业及每个阶段都规定了工作时 间和工作品质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主板的EVT阶段(设计后第1次)做的Sample,工作品质的考核标准是


硬件工程师经验之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3年工商管理专业运营管理习题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