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试题库(2)

2019-06-11 20:44

35、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 B )。

A.探索运动训练规律;B.创造优异运动成绩;C.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D.培养体育人才。

36、( D )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A.训练内容;B.训练方法手段;C.训练条件;D.运动员和教练员。 37、速度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敏感期)是( C )。 A、4-7岁;B、6-9岁;C、7-13岁;D、9-14岁。 四、多项选择题:

1、 竞技体育的特征包括(ABD)。

A、强烈的竞争性; B、超人的体力和技艺;

C、增强体质性;D、高尚的娱乐性; E、自由开放性。 2、竞技状态出现时的主要特征表现在(ABC)方面。

A、生理学; B、训练学; C、心理学。D、论理学; E、美学。 3、 运动员的多种运动感觉包括(ABCD)。

A、时间感; B、空间感; C、速度感;D、节奏感; E、乏味感。 4、速度素质包括(ACD)速度。

A、反应; B、灵敏; C、位移;D、动作; E、柔韧。 5、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常用方法是:( A、B、C)

A、长时间的中低强度跑;B、法特莱克跑;C、越野跑;D、间歇跑。 6、 影响负荷量的因素有(ABCDE)。

A、总重量; B、总距离; C、次数;D、组数; E、总时间; 7、发展速度的方法是:(A、B、C、D)

A、80米以下的计时跑; B、80米以下的行进间跑;C、下坡跑;B、上坡跑。 8、发展柔韧素质的常用方法是:(A、B、C)

A、静力性拉伸练习;B、动力性拉伸练习;C、被动性拉伸练习;D、摆动练习。 9、一般将力量素质分(A、B、D、E)。

A、最大力量; B、相对力量; C、肌肉力量;D、速度力量; E、力量耐力。 10、运动技术原理须全部或部分服从(A、B、D)。

A、生物学原理;B、心理学原理;C、教育学原理;D、社会学原理;E、动力学原理。 11、训练计划的类型按训练计划时间的跨度大小分为(A、B、C、D、E、)。

A、多年训练计划;B、全年训练计划;C、阶段训练计划;D、周训练计划;E、课训练计划。

12、根据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实践中将训练课划分为(A、B、C、D)

A、身体训练课;B、技、战术训练课;C、测验、比赛课;D、调整训练课。

五、 判断: 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后面括号内划“√”,反之划“×”。 1、运动训练的实质是一种教育过程。 (√)

2、科学化训练的实质就在于使运动训练按照训练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训练。 (√) 3、游戏法和比赛法只适合于儿童少年使用。 (×) 4、运动技术的合理和有效是相对的。 (√) 5、负荷量过大容易引起过度训练。 (×)

7、只要队员有较强的实力,心理素质的稳定与否与运动成绩关系不大。 (×) 8、男运动员一般比女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早2年。 (×) 9、运动训练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 (√)

10、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之间的转移属于同类转移。 (×)

11、人体的任何活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力量,它维持着人体的基础生活能力。(√)

6

12、力量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基础。(√)

13、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但不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

14、在完成力量练习前要做最深的吸气。(×)

15、电刺激练习法是现代新的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法。其最大优点是:训练部分准确。(√)

16、静力性练习一般多采用较小负荷量,以递增重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17、反应时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

18、一般人视、听、触觉之比,触觉反应最快,听觉反应次之,视觉反应较慢。(√) 19、单纯发展有氧耐力的练习强度相对要小,一般说不低于最大强度的70%。(×) 20、耐力素质与人体其他身体素质无关,它是一种单因素的能力。(×) 21、人体肌肉纤维的类型及数量对耐力素质的影响不大。(×) 22、动作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 23、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都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24、给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对教练员没要求。(×)

25、给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主要是选择练习方法及手段。(×) 26、能否取得训练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训练效果,主要取决于训练中的运动负荷。(×) 27、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28、训练中运动负荷越大越好。(×) 29、运动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运动技术与身体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30、运动技术服从的社会学原理主要是美学原理。(√)

六、 简答题:

1、简述运动员从事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答:【要点】1、力量素质的训练要全面而又有重点;2、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

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3、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全神贯注,念动一致,注意安全;4、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5、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6、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7、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8、要偏重摆动的动力性练习。 2、试举例说明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答:【要点】(一)完善技术练习;(二)利用助力练习;(三)利用后效作用练习;

(四)加大难度练习。 3、训练计划有那几种类型?

答:【要点】有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短期集中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

练计划。

4、简述运动员发展速度素质的注意事项的注意事项。

答:【要点】1、发展速度素质应注意其年龄特征;2、注意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练习的顺

序与时间;3、注意以发展力量和柔韧等来促进速度素质;4、注意速度练习时人体处在适宜的工作状态;5、发展速度素质应重视肌肉放松;6、正确预防和消除\速度障碍\;7、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的专项进行。 5、试举例说明位移速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答:【要点】位移速度:力量练习;重复练习;步频和步长练习;比赛法和游戏法练习。 6、试举例说明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答:【要点】最大力量:静力性练习;重复练习法;极限与超极限强度练习法;极端用

力的方法;电刺激。 7、简述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

7

答:【要点】(1)身体训练要全面;(2)身体训练的安排要有系统性;(3)身体训练

的安排应有针对性;(4)身体训练应与其它训练相结合。 8、简述恢复的主要意义。

答:【要点】1.运动训练后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恢复,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训练效果;2.运

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速率,决定着整个训练计划的执行;3.训练后连续恢复不足,会造成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严重者会导致各种运动性伤病。 9、简述发展耐力素质的注意事项。

答:【要点】1、耐力素质练习应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2、注意在耐力素质练习中

体现个体化特点。3、耐力练习中应注重呼吸方法、节奏和深度。4、耐力练习注意激发练习者的主动性。5、注意有氧耐力练习与无氧耐力练习相结合。6、耐力训练要根据各专项的特点要求,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7、发展耐力素质时,应严格技术要求。8、耐力练习后应注意消除练习者的疲劳。9、在耐力练习中要注意加强医务监督。 10、简述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

答:【要点】1、练习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并经常改变。2、掌握本专项一定数量的基本

动作。3、抓住发展灵敏素质的最佳时期。4、灵敏素质练习时应注意消除练习者的紧张心理状态。5、合理安排训练时间。6、灵敏素质的练习应有足够的间歇时间。7、应结合专项要求进行训练。 11、简述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 答:【要点】1、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柔韧性练习要因项因人而异。3、柔韧素质的

发展应与力量素质发展相适应。4、柔韧素质的发展要兼顾相互关联的身体各个部位。5、柔韧素质练习要注意外界温度与练习的时间。6、柔韧性练习之后应结合放松练习。7、柔韧素质的发展要从小培养。8、柔韧练习时要防止受伤。 12、简述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答:【要点】1、明确训练比赛动机。2、训练中的心理训练。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4、

自我心理暗示。5、精神转移法。6、音乐调节法。7、模拟训练。 13、简述制订训练计划的要求。 答:【要点】1、长期计划必须与短期计划相结合。2、必须全面考虑、精心设计。3、制

订训练计划必须熟知训练对象,因人而异。4、制订训练计划应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智慧。5、要对教练员提出要求。 14、简述赛前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 答:【要点】1、赛前训练阶段中,总负荷量不宜过大,要防止运动员由于连续积累疲劳

而在比赛时不能恢复过来。2、训练强度对竞技状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大强度训练会使神经系统的负担加重,所以赛前训练阶段要注意强度的控制,安排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运动员体力的恢复。3、专项技术训练要以完整技术为主,主要目的是熟练、完善、巩固技术,强调关键技术环节,此时不宜再进行技术改动或练习新的技术。4、在集中抓好专项素质训练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辅助的身体训练内容,对保持专项能力有积极的作用。5、在主要比赛前,安排参加1--2场热身赛或测验,主要目的是检查训练情况和促进训练强度的提高及竞技状态的形成。最好在赛前第二、三周中进行。 15、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答:【要点】1、 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 、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 、促进

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 、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16、简述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8

答:【要点】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

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审美、经济(赛会)

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17、简述力量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 答:【要点】我们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负荷强度、收缩速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工作而带动了被动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则连起码的行走和直立也不可能,更不要说进行体育活动了。每个人跑、跳、投及攀登爬越等各种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

一个人想要跑得快就需要具有较好的腿部后蹬力;想要跳得高、跳得远就要有较好的弹跳力;要想投(掷、推)得远就需要发展上肢爆发力;攀爬和提、拉重物等也离不开上肢、腰腹部及腿部力量,所以说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

18、简述影响力量素质练习的肌肉牵拉角度 。 答:【要点】

肌肉收缩牵拉骨骼进行运动时,犹如在杠杆运动,在整个活动中,随着杠杆的移动,肌肉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角度上牵拉,其力量大小是不一样的。例如,当负重屈肘作弯举时,肘关节角度在115~120度时,肱二头肌张力最大,30度时张力最小。膝关节弯屈在164度和130度时腿的力量几乎表现一样,屈膝低于130度时,腿的力量则下降。肌肉不同的牵拉角度对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完成技术动作用力正确与否关系较为密切。这是进行技术分析、改进技术动作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19、简述影响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的因素。 答:【要点】 (一)人体形态;(二)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三)力量发展水平与技术;(四)肌纤维的类型和肌肉用力的协调性;(五)肌肉中能量物质的储备与能量物质分解以及再合成的速度;(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20、简述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

答:【要点】1、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2、个性心理特征;3、最大吸氧量;4、有机体的能量储备与供能能力;5、有氧机体机能的稳定性;6、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7、耐力素质取决于红肌纤维数量;8、速度的储备能力。

21、简述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答:【要点】①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②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③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④确定各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⑤安排比赛序列;⑥规划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趋势;⑦选择练习方法及手段;⑧确定各训练手段负荷量度; ⑨确定恢复措施;⑩训练检查与评定。

七、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9

答:【要点】反应速度: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练习法。动作速度:单一

动作计时练习法;负重练习法;借助环境条件训练法;位移速度:计时跑;借助外力练习法;利用跑的专门练习;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 2、运动员选材主要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答:【要点】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水平;生理机能指标;运动行为因素;遗传因素;年

龄因素。

3、论述儿童少年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要点】(1)防止重身体素质训练,轻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2)防止过早和狭

窄的专项训练;(3)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4)选择合理的力量训练组合;(5)选择和设计适合儿童少年的田径教学训练方法与运动器材。 4、为什么说力量素质影响并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

答:【要点】 任何身体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肌肉工作方式来实现的,而肌肉的力量是人

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力量素质决定速度素质的提高,耐力素质的增长,柔韧素质的发挥和灵敏素质的表现。1、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因为肌肉的快速收缩是以其力量为前提的。一名短跑运动员如果没有两条强有力的腿,那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2、力量素质也有助于耐力素质的增长。从生活常识中可以得知,一个强有力的人总比体弱者能持续活动更长的时间。3、力量、速度的提高会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发展。 5、试述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特征。

答:【要点】1.运动训练理论表现出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2.运动训练活动对新学科知

识的高度敏感性;3.运动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直接指导性;4.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渗透性;5.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成果表现出高度的超前性。 6、试述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将对训练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 答:【要点】1、连续应用大强度训练刺激而恢复不足。这种情况在实际训练中屡见不鲜。

尽管教练员用心良苦,运动员刻苦训练,但运动效果不佳。这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反应特点是: ① 对运动负荷刺激的耐受性越来越低,训练课中的耐受期几乎消失,往往在训练课开始阶段就直接进入疲劳过程; ② 疲劳程度越来越深,训练课中不但进入疲劳状态快,而且疲劳程度亦越来越深,形成疲劳堆积; ③ 不出现超量恢复,由于每次训练课都是在未完全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恢复会越来越不完全,直至造成过度疲劳。

2.运动负荷过小或训练频率过低。运动负荷过小,运动员机能反应很小,难于造成预期的疲劳程度,也难于导致机体发生结构与机能重建现象,因而不能出现超量补偿,或超量补偿的程度很低,即没有取得明显的运动效果。可见,运动负荷刺激过大虽不可取,但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也就没有运动能力的提高。

若训练频率过低,虽则每次训练课都可取得理想的运动效果,然而由于训练课频度过低,直至上次训练课所取得的超量恢复已经消退才进行下次训练课,运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相应提高。 7、试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要点】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可全面地

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的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各种运动素质在人生的不同发育阶段发展的程度不同,训练的可塑性也不一样,训练中应根据各运动素质训练的可能性,抓住有利时机,使该素质在适时的

10


运动训练学试题库(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硬件工程师经验之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