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2019-06-17 13:45

总论

1.感染过程的表现

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包括:

? 清除病原体(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

机能的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

? 隐性感染(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最常见)

? 显性感染(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

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

并可能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

?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入

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

潜伏,等待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不向外播散病原体。) 2.病原体的致病力 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3.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包括 ?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

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a患者b隐性感染者c病原携带者d受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

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接触传播d血液、体液传播e虫媒传播。 ?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

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5.再燃和复发

?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

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你,由

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称为再燃。? 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

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称为复发。

6.传染病的治疗目的和原则

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综合治疗的原则:治疗与护

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

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7.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隔离、消毒、护 理、心理治疗,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水电平

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 康复治疗 ? 中医中药治疗

病毒性肝炎 1.流行病学

? 甲型肝炎:a传染源(急

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

染者,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 b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

播途径) ? 乙型肝炎:a传染源(急

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b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为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易感;高危人群:新生儿、医务人员、职业献血员、反复输注血制

品者)

? 丙型肝炎:a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b传播途

径(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c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γ-氨基丁酸(GABA) 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

b常见诱因 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传染源。 感染、大量排钾利尿、放腹4.重型肝炎(肝衰竭)特点/水、便秘和使用镇静剂等。 临床表现 c处理方法

? 氨中毒的防治:低蛋白

? 占0.2%~0.5%,病死率

高。 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

? 丁型肝炎:a传染源(急

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HDV及HBV携带者)b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c易感人群(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 戊型肝炎:a传染源(患

者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b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青壮年及孕妇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2.肝性脑病

a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血氨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潴积

氨基酸比例失调 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饮食;酸化及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诺氟沙星以抑制肠道细菌;降低血氨(乙酰谷酰胺、谷氨酸钠、门冬氨酸钾镁 )。 ? 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 ? 维持氨基酸平衡:肝安 ? 防治脑水肿:使用脱水剂、利尿剂

? 积极消除其诱因:

3. 急性肝炎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 ? 黄疸前期(平均5~7d):

发热、疲乏、食欲下降、

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 黄疸期(2~6周):皮

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

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 恢复期(1~2月):黄

疸渐退,症状消失,肝

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

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

炎中的任何一种。 ?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

? 病因及诱因复杂: 重

叠感染、妊娠、HBV前

C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 ?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

候群:

?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

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PTA<40%; ?

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 17.1?mol/L;

?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

?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

胆酶分离,血氨升

高。

5.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特点/临床表现 :

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 特征: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6.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特点/临床表现:

又称亚急性肝坏死。 ? 起病较急,发病15d~

24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 脑病型: 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 ? 腹水型: 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

? 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

症: 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 ? 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肝肾综合征。? 白细胞升高,Hb下降,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 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

? 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

或肝硬化。 7.Lab

㈠ 肝功能检查

? 血清酶测定

ALT:反映肝细胞功能 AST:反映肝细胞功能 ALP:肝外梗阻性黄疸、

淤胆型肝炎患者及儿童可明显升高。 ?-GT:肝炎活动期时可升高,肝癌患者或胆管阻塞、药物性肝炎等患者中可显著升高。 CHE:提示肝脏储备能力,肝功能有明显损害时可下降。 ? 胆红素测定 ? 血清蛋白测定 ? PT测定:PTA<40%或

PT延长一倍以上时提示肝损害严重。 ? 血氨浓度测定:重型肝

炎,肝性脑病患者可升高。

? 肝纤维化指标

㈡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 甲型肝炎

抗-HAV IgM:早期诊断HA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阳性提示存在HAV现症感染。

抗-HAV IgG: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 乙型肝炎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 HBsAg阴性表明排除HBV感染或有S基因突变株存在。

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抗-HBs阴性说明对HBV易感。

HBV感染后可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阴性,即“窗口期”,此时HBsAg已消失,抗-HBs仍未产生。 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较大,容易转为慢性。

抗-HBe持续阳性表明HBV复制处于低水平,HBV DNA和宿主DNA整合。

抗-HBc IgM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低滴度应注意假阳性。 仅抗-HBc IgG阳性提示为过去感染或现在的低水平感染。 HBV D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 丙型肝炎

抗-HCV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

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抗-HCV IgG可长期存在。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 RNA,治愈后则很快消失。 ? 丁型肝炎

HDAg、抗-HDV IgM阳

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持续高滴度的抗-HDV IgG是识别慢性丁型肝炎的主要血清学标志。 HBV和HDV同时感染时,抗-HBc IgM和抗-HDV同时阳性。 重叠感染HBV和HDV时,抗-HBc IgM阴性,抗-HDV阳性。 HDV RNA:阳性是HDV复制的直接证据。 ? 戊型肝炎

抗-HEV IgM和抗-HEV IgG均可作为近期感染HEV的标志。 ㈢ 肝活体组织检查

急性肝炎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

慢性肝炎除了炎症、坏死外,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

肝活检检查能准确判断慢性肝炎患者所处的病变阶段及预后。同时可进行原位杂交和原位PCR确定病原及病毒复制状态。 ㈣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可有三系减少。

尿常规检查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测定: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梗阻性黄疸以前者为主,溶血性黄疸以后者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可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 超声检查

8.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伤肝脏的药物。

9.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A.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征 HBV复制

血清ALT异常

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指征 血清HCV RNA(+)和/或抗-HCV(+) 血清ALT升高

或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 B.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

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

失代偿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重要脏器病变

10.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A.原则: “三保”(保肝、保脑、保肾)、

“三利”(利尿、利便、利胆)、 “三防”(防感染、防出血、防电解质紊乱)。 或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

症。

B.方法:

1一般和支持疗法

卧床休息、严密监护、清淡饮食、营养支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供给足量白蛋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补充维生素B、C、K,输注新鲜血浆,免疫球蛋白加强支持。禁用肝损药物。

2促进肝细胞再生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1。

3并发症的治疗

? 肝性脑病的防治

? 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使用足量止血药物,输

入新鲜血浆、血液、血小板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 继发感染的防治:合理

使用抗生素

? 肝肾综合征的防治:扩

张血容量,可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可肌肉或静脉注射呋塞米(速尿)。必要时也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血液滤过治疗。

4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HBV复制活跃,应尽早抗病毒治疗,以核苷类药物为主,不主张使用干扰素。 5人工肝支持系统 6肝移植

7肝细胞及肝干细胞或干细胞移植

出血热

1.出血热休克机制/病因 A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

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

血液浓缩,DIC

B继发性休克 (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 大出血 继发感染

多尿期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2.出血机制

A发热期皮肤出血点: 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

B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DIC---凝血机制异常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 尿毒症

3.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 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实质受损(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小球微血栓形成肾脏缺血性坏死)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肾脏内分泌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肾动脉收缩----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机械性)阻塞

4.典型病例临床表现

三大主症 即发热中毒,血管损害(充血出血水肿)和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 依次出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5.发热期临床表现

A发热

热型:多呈弛张热和稽留热,也可为不规则热。

热程:一般为3-7天,平均热程为5天。少数达10天以上。热程过长或体温下降后又复升者,多提示有继发感染的可能。

热度:体温的高低与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热退后症状加重是出血热典型病例的特点之一。 B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即头痛(脑血管扩张)、腰痛(肾周组织充血水肿及腹膜后水肿)和眼眶痛(眼球周围组织水肿,严重可伴眼压升高、视力模

糊)。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食欲明显下降 全身症状:“重感”样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

C毛细血管损害征 充血 皮肤充血 :“ 三红”:颜面、颈、胸

粘膜充血: 软腭、咽部、眼结膜

出血 皮肤出血(腋下胸背,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粘膜出血点(软腭充

血网状、针尖样出血点。眼结合膜片状出血。)

腔道出血(鼻、咯血、

便血、血尿)

渗出水肿 “三肿”:球结膜、眼睑、脸部水肿。球结膜水肿最常见:具有较大的

意义,分3度:轻:内、外眦涟漪;中:睁眼有水肿;重:隆起的球结合膜呈鲜荔枝肉突出眼裂。 腹水 渗出越重,病情越重 D肾损害 肾区扣击痛

尿蛋白阳性,镜检可见管型,红细胞 5.发热期的治疗

治疗原则: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a.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 恢复期患者的血清

b.保护小血管,减轻外渗:

路丁、维生素C c.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症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 d.预防DIC:据检测结果----肝素、低右、丹参等。 e.液体疗法:适当补充血容量,预防休克。平衡盐 甘露醇 白蛋白 6.少尿期临床表现

表现为:少尿(尿量< 500ml/24h),无尿(尿量< 50ml/24h) 尿中有膜状物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多发生于第5~8病日(92.6%),持续2~5天(85%)

a尿毒症的表现:消化道症

状;神经系统症状:出血明显加重

b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高鉀、低鉀-心律紊乱,低钠、低钙)

c高血容量综合征(血压↑,脉压差增大,脉搏洪大,体表静脉充盈,浮肿、腹水。血红蛋白下降)

易并发 呼吸窘迫综合征、

脑水肿、心力衰竭等危重症 7.少尿期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稳、促、导、透 a、稳定机体内环境

供应足够的热量,控制氮质血症

控制补液量:入量=前一日

出量+500~700 补液成分以高渗葡萄糖为主

维持酸碱及电解质的平衡

稳定血浆渗透压及血压 b、促进利尿 甘露醇、速尿、扩血管药物(酚妥拉明) c、导泻 常用药物:甘露醇(溶液或粉)、硫酸镁、

大黄

d、透析疗法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目的意义:清除血中尿素氮

和过多水份,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适应症:明显氮质血症BUN>28.56mmol/L,高分解状态 ,每日BUN升高>7.14mmol/L,高血钾>6mmol/L;高血容量综合征或伴肺水肿, 极度烦躁或伴脑水肿,进行性酸中毒 e、放血疗法 少尿伴高血容量综合征所致心衰、肺水肿

8.Lab

(一)一般检查:

a、血常规 其变化与病期及病情轻重有关

WBC 1-2d正常,3d增多,中性粒增多,核左移, 类白血病反应;4-5d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

RBC、HB增多。PLt1-2d减少。

b、尿常规 尿蛋白(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膜状物,


传染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6-2022年中国牧草种子行业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动向预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