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护理考试题

2019-06-17 18:45

神经外科护理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颅内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200mmH2O),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时,称为颅内压增高。

2、 脑疝: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临近分腔,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3、 小脑幕切迹疝:是因一侧幕上压力增高,使位于该侧小脑幕切迹缘的颞叶的海马回、钩回疝如小脑幕裂孔下方,故又称颞叶钩回疝。

4、 枕骨大孔疝:是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中,又称小脑扁桃体疝。病人常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生命体征紊乱,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病人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5、 Cushing综合症:颅内压增高病人可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既Cushing(库欣)综合症,表现为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缓慢,宏大有力,呼吸深慢等。

6、 中间清醒期:硬脑膜外血肿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常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

7、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病人体温,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8、 “熊猫眼”症:颅前窝骨折累及眶顶和筛骨,眼眶周围及球结膜下可出现淤斑,称“熊猫眼”征。

9、 脑卒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造成脑的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非外伤性的脑实质性出血,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称为脑卒中。

10、 应激性溃疡:机体在受到有害刺激的情况下,应激性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导致出血。病人呕吐血性或咖啡色胃内容物,出现黑便,出血量多可发生休克。

二、填空题:

1、 成人颅腔容积固定不变,约(1400~1500ml)。

2、 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3、 颅内压可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定。 4、 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或70~200mmH2O),儿童为(0.5~1.0Kpa或50~100mmH2O)。

5、 脑脊液总量占颅腔容积的(10%)。

6、 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分两大类(颅腔内容物的增加)(颅腔空间或颅腔容积的缩小)。

7、 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进入颅内。

8、 正常脑灌注压为(9.3~12Kpa或70~90mmHg),脑血管阻力为(0.16~0.33Kpa或1.2~2.5mmHg)。

9、 颅内压急剧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5.3Kpa或40mmHg)时,脑血流量急剧下降。

10、 脑血流量的计算公式为(脑血流量=脑灌注压/脑血管阻力),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11、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是(脑血流量减少)(脑疝)。

12、 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13、 颅脑疾病病人应采取(头高15~30o卧位)。

14、 颅脑疾病应控制液体入量,成人每日补液量不应超过(2000ml)。

15、 冬眠低温疗法时,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平均减少(6.7%),脑脊液压力平均下降(5.5%)。

16、 冬眠低温疗法当体温降至30时,脑代谢率仅为正常体温时的(50%)左右,脑脊液压力较降温前低(56%)。

17、 冬眠低温疗法的常见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低血压)(冻伤)(压疮)。

18、 颅前窝骨折常累及(嗅神经)(视神经)。

19、 “熊猫眼”征常提示(颅前窝骨折)。

20、 脑脊液漏病人应取(患侧卧位)。

21、 常见的脑疝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22、 急性颅内血肿为(3天内)出现症状,亚急性为(3天至3周)出现症状,

慢性为(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 23、 意识障碍的传统分级方法可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

24、 Glasgow昏迷评分法是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

25、 颅脑外伤病人检测生命体征时,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26、 颅内血肿根据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颅内血肿)。

27、 硬脑膜外血肿指出血集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集聚在(硬脑膜下腔)。 28、 颅脑外伤后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疝)。

29、 病人伤后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

30、 病人颅脑外伤后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光反应消失,伴眼球分离或异位,多为(中脑损伤)。

31、 缺血性脑卒中分三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性脑卒中)。

32、 缺血性脑卒中常在(睡眠中)发作,而出血性脑卒中常因(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而引发。 33、 出血性脑卒中是因(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所至,多位于(基底节壳部)。

34、 颅内动脉瘤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或Willis动脉环)。

35、 颅内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除术后,应取(手术区高位),以免发生脑移位。

36、 颅脑手术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脓腔引流)(硬膜下引流)。

37、 脑室引流管的位置(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

38、 创腔引流袋的位置(早期高度与头部创腔保持一,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

放低)。

39、 脓腔引流的引流袋(应低于脓腔30cm)

40、 脑室引流管的拔出时间(不超过5~7日)。

41、 硬脑膜下引流通常于(术后第3日)拔出引流管。

42、 脑手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小时)。

43、 脑脊液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分流管堵塞)(感染)。

三、A型题:

1、 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便秘,下列那项措施不妥:D

A鼓励病人多吃蔬菜、水果 B应用缓泻剂 C戴手套掏出干硬粪快 D高压灌肠

E开塞露塞肛

2、 脑脊液漏病人为防止颅内感染,下列那项措施不妥:D

A每日两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 B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 C鼻漏者禁止从鼻腔吸痰或置胃管 D为防止感染,可向耳、鼻内滴药水 E禁忌腰穿

3、 颅前窝骨折伴脑脊液漏时为促进漏口愈合应取何体位:C

A平卧位 B头高300 C半卧位 D坐位 E去枕平卧

4、 颅内压增高的容积代偿有赖于:D

A脑组织的压缩 B颅脑的扩大 C脑组织移位 D脑脊液和/或血液向颅外转移

E血压的下降

5、 颅内容积代偿仅为整个颅腔容积的10%,这是因为:C

A颅腔本身容积有限 B颅骨弹性很小 C可移出颅腔外的脑脊液或血液占颅腔容积的10% D脑组织不易压缩 E颅腔内物质仅能少量压缩

6、 正常脑血流量维持主要决定于:A

A保持适当的脑灌注压,最低不小于5.3Kpa B颅内压不超过4Kpa

C血压在正常水平 D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5.3Kpa E保持颅内静脉回流畅通

7、 判断成人颅内压增高较可靠的依据是:D

A头痛 B呕吐 C昏迷 D视神经乳头水肿 E脑中线移位

8、 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形式常见D

A头痛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 B间歇性头痛 C头痛10年左右

D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剧 E头痛与体位变动有关

9、 颅内压增高引起视乳头水肿常见: B

A早期出现视力障碍 B晚期出现视力障碍 C不出现视力障碍

D出现双颞偏盲 E出现同侧偏盲

10、 诊断慢性颅内压增高常见的临床依据是:C

A头痛、呕吐 B头痛,视力早期减退 C头痛,伴有进行性视力减退

D意识障碍与头痛 E意识障碍与呕吐

11、 诊断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常见依据是E

A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B头痛及视乳头水肿 C头痛、呕吐

D意识障碍与呕吐E意识障碍与剧烈头痛

12婴幼儿颅内压增高的可靠依据是 E

A.躁动不安与呕吐 B.意识障碍与躁动 C·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D·嗜睡与惊撅E·前囱门张力增高或和头围增大

13.小脑幕切迹疝通常疝入小脑幕裂孔中的脑组织是 E A小脑蚓部 B·颞极部分 C·小脑扁桃体 D·大脑的扣带回 E·颞叶的沟回

14·下列情况中最容易产生一侧小脑幕切迹疝的是 D

A·小脑幕下占位性病变 B·阻塞性脑积水 C·顶叶占位性病变 D·颞叶占位性病变 E·弥漫性颅内压增高 15·小脑幕切迹疝引起脑危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严重脑缺氧 B·严重脑水肿 C·中脑受压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D·呼吸循环衰竭 E·延脑受压

16·在颅内高压的情况下,最易引起脑疝突然发生的情况是 D

A·用力咳嗽或大便 B·频繁的呕吐 C·体位不当,颈静脉回流受阻


神经外科护理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02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编写作业指导书 - 图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