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2)

2019-06-17 18:49

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带动消费需求将从“吃穿用”转变到“住行学”,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市场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供给充裕。但由于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约束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一是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61元,城关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69元,地级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99元,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6元。这表明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二是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效果。三是城镇化可以有力拉动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由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

城镇化有利于提高消费率,解决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要将居民消费率提高2%-3%。问题是提高哪部分人的消费率?从结构分析,我国最终消费率主要呈现两个下降特点:一是在全社会消费中,政府消费率相对保持平稳,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较大。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0年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2.1%下降到47.4%。其中,政府消费率由21.4%上升到28.7%,居民消费率由78.6%下降到71.3%;二是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率相对平稳,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0年间,城镇居民消费率从73.9%上升到76.8%,农村居民消费率从62.1%下降到23.2%。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持续快速下降,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乃至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瓶颈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只有当城市工业部门扩张到能够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工资才会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也有专家指出:“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重要论点。而城镇化一方面能够将农民转化成市民,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可增加对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这可以稳定或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城镇化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印度经济学家撒克将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部门在国民收人中的比重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工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一致的国家, 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变都采取梯度转换模式。 (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滞后,也出现了类似城市病的苗头和各种问题,并导致了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在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之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唯一正确选择。

首先,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是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的需要。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我国城镇化水平都是滞后的[15]。城镇化滞后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才能得到解决。

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基本上是比较健康的,但是,也的确局部存在几种值得反思的属于病态城镇化倾向的不良现象,如半城镇化、被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和“大跃进”城镇化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还没有发展为严重的城市病,但如果不采取科学的城镇化战略,尽早预防和治理,就很可能积重难返,无法根治。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利于城镇化问题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其他各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例如,由于半城镇化造成了我国数量庞大农业转移人口和日益严重的农民工问题;再如,由于城市偏向政策和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出现的双二元结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于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造成的,也必须依靠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解决。 (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一些人主张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基本理由。由于长期忽视城镇化的意义与作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畸形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严重被忽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欠账严重,中小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设施多数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面子”工程居多,地下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大批小城镇中无供水设施或者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地铁是现代城市快速公交的最有效手段,但我国只有少数城市拥有地铁。在工业制成品普遍出现相对剩余时,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处于“短缺”状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承载体,也是城市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水源与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系统,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如此种种,与城市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大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适合他们做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大,市场主体参与度高,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迅速取得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效果。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3代学生样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