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湿地工程设计中,物种引入与恢复技术有(先进物种引入) 、(土壤种子库引入)和(天敌引入) 等。
3、红树林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策略通过(禁止矿物开采) 、严禁滥伐、控制不合理建设和(减少废弃物堆积)来实现的。
4、 污染物总量超标排放,应遵循(谁污染谁治理) 原则。
5、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中,植物修复包括(植物挥发)、(植物吸收)和植物吸附三种类型。
三、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下面(B) 是低位沼泽恢复与重建的指标。 A、水质 B、生物量 C、沉积物 D、营养物质循环
2、 湿地生态工程设计中,生物技术里不属于物种选育与繁殖技的是(D)。 A、基因工程 B、种子库 C、野生动物的驯化 D、天地引入 3、下列不属于盐碱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程措施的是(D) 。 A、现有排水系统的疏通 B、排灌系统的配套 C、节水灌溉 D、弃旧立新
4、对于河流及河缘湿地来讲,恢复与重建的目标主要集中在(A) 上。
A、减小洪水危害及水质净化 B、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加强非点源污染净化 C、调控洪水 D、净化水质
5、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明显加强。并与2000年11月8日正式发布了 (B) 。
A、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B、《湿地法》 C、《湿地公约》 D、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四、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对于湿地的定义以及我国湿地主要类型?
答:我国国家林业局1997年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湿地专家的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m以内,积水期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它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我国湿地面积为6.5×108多hm2,占全球湿地面积的10%。根据我国湿地特点,湿地可分为咸水湿地、淡水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型。
2、简述湿地生态系统有何社会经济价值?
答:(1)重要的水源地 (2)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 (3)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 (4)提供能源和水运条件 (5)景观与旅游 (6)教育与科研价值
3、目前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答: 1.湿地面积萎缩:由于农业围垦、城市用地等造成湿地大面积削减。1900年以来,全世界已丧失近50%的湿地。
2.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面积萎缩,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致使其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由于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损失惨重。
3.湿地污染:湿地虽有降污、排污的功能,但超负荷的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使湿地污染严重,特别是大、中城市附近的湖泊、河流污染更严重。
4、已退化的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是什么?
答:当湿地生态系统受损害没有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干扰和压力被解除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在进行围栏保护后,几年之后草场即可恢复。
另一种是超负荷的不可逆退化,仅领先自然过程是不能使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必须施以人力与自然力结合的生态工程措施才能促其迅速恢复。
5、简述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设计指标体系和策略?
答:指标体系:富营养化;溶解氧;水质;沉积物毒性;鱼体化学含量;外来物种
策略: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减少点源、非点源的污染;迁移富营养化沉积物;清楚过多草类;生物调控
五、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退化湿地治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答:以 治理洞庭湖退化为例 1.退田还湖工程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涉及到沿湖10个县市区的12个堤垸、拟退面积1309.84km2,涉及81.77×104人。分别占洞庭湖区面积和人口的4.5%和6.4%,退田还湖区农民200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67元。退田还湖可使洞庭湖的面积接近1949年的4350km2,恢复洞庭湖区已破坏的湿地生态环境。 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后,湿地面积增加了1390.84km2,其中水面334.84km2,按平均水深1.75m计,可增加蓄水5.86×108m3,恢复了湖泊原有的水体,增强其蓄水防洪的能力,创建了物种生态位,湿地生物亦获得了栖息繁衍的空间和生存条件,退化的湿地得以恢复,有利于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生物措施
(1)恢复湖滨湿地,构建植被缓冲带
有计划地退田还湖(洲滩民垸206km2、傍湖垸1582.96km2,共计1788.96km2),逐步将其恢复为以湿生~水生植被为主的湖滨湿地。洞庭湖周边湖滩湿地面积若达4000km2以上,将其建成沿湖植被缓冲带,将大大提高其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2)以树代草,发展湿地林业
湿地植物如芦苇、荻等是洞庭湖湖区的优势种类,具有适应性强,生长旺盛,对泥沙和其它污染物滞纳作用大等优点。但芦苇和荻也具有促淤的明显缺点,任其孳生蔓延将会加速洞庭湖的淤积和衰。加之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冬季枯萎死亡,大面积的收割费时费力且几乎不可能,大量植株腐烂也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采用木本植物替代草本植物,是湿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举措。木本植物处理污水能力强,具有很好的净化功能。与草本植物相比,其优点是:不易造成二次污染;提供木材,经济效益高。欧美黑杨、水杉、鸡婆柳和旱柳在湖区长势良好,选用这些乔木和灌木代替芦苇等草本植物可减缓沿岸泥沙淤积,更可有效地吸收利用N、P等营养物质,提高其净污去污的能力。 结论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单一的过度开发或其它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都将造成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下降。本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期目标与近期计划相统一的原则,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生物与工程治理模式,是保证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理想方案。
2、 试论述湿地保护的生态工程对策?
答:(1)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湿地自然保护区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最为重要的区域,是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也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区,此区人为干扰最少。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
其面积比核心区要大得多,但其对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比核心区的不安全因素要高。它对核心区有较大的缓冲作用,是自然保护区与周围地区联系的纽带。缓冲区外围还要划出相当面积作为实验区,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的场地;也可作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基地;实验区还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各种类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为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进行示范。此外,还可在当地推广实验区的成果,为当地人民谋利益。 (2)湿地立法
目前,我国有环保法、海洋污染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是没有专门针对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危害自然保护区和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仍在继续。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湿地公约》的规定和要求,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湿地保护法,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地方政府也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法规,使水利、航运、水产、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芦苇种植、候鸟保护以至旅游、文化景观的管理等都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3)利用3S技术,建立实时湿地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RS、GIS、GPS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湿地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撑下,有效地控制和监测点源和面源污染,对湿地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正确指导湿地的持续开发和利用。 (4)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目前社会上对湿地的保护还缺乏认识。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湿地保护的科普宣传,使湿地保护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科普宣传的优势,提高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国家科技部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湿地形成、演化过程、生态功能和效益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等应用技术研究;全面、深入、系统掌握我国湿地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建立我国湿地理论体系,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