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昔日的山茶花,今天开放得更加烂漫。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从正月顺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顺采茶“,从年尾十二月唱到年头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随着茶歌的传唱与发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舞狮形式,发展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茶篮灯的出现很快被客家人所接受,每逢年过节或茶山开市均以茶篮灯助兴而倍受欢迎。随后,在茶篮灯的基础上客家艺人根据上山、进坑、过桥的动作,结合茶山劳动的情节,配以锄头、茶篮、手巾为道具,把原来十二个茶女,二个男队首的“十二月采茶歌”缩减为二女一男,女的为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并由原来的一唱众和改为载歌载舞,姐妹对唱,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的小戏《姐妹摘茶》;与此同时,根据客家儿童生活情趣为内容的编有一个以大姐、二姐、三郎子戏耍板凳的小剧叫《板凳龙》,就此,“两旦一丑”的三角戏在明朝末年从茶篮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二十世纪中期统称为采茶戏。
“客家人长期居住山区,热爱劳动,从事摘茶劳动。客家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需求和生产形式决定着采茶戏的表现内容与艺术形成。传统采茶剧有《南山耕田》、《打猪草》、《捡田螺》、《盘花生》、《阿三打戏》、《九龙山摘茶》、《姐妹摘茶》等剧目”。
客家人热爱生活,向往爱情,传统剧目有《俏妹子》、《俏同年》、《钓虫另》、《老少配》、
6
《满妹子添喜》;客家人为养家糊口常出外经商,传统剧目有《上广东》、《卖杂货》、《卖花线》、《送哥卖茶》;客家人勤俭持家,反对嫖赌和吸洋烟,传统剧目有《大劝夫》、《四姐反情》;客家人常以手艺谋生,传统剧目有《补皮鞋》、《补缸》、《补磁碗》;客家人乐观开朗,性格幽默,传统剧目均为喜剧,诙谐的语言和运用众多的谚语,歇后语和采用正话反说来达到喜剧效果。客家人长期居住山区,从事摘茶劳动,他们从中提炼出采茶戏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这一表演艺术,如根据上山腿蹲、挑担肩压的形体动作创造的矮子步成为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形体动作与舞姿,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艺人形象地概括为:“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猴子跳架拐子腿,行如蝴蝶走如水”。根据摘茶时,客家茶农一手摘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末纯真。根据摘茶时用右手采摘,左手持手巾时而擦汗水,时而遮日头,时而作茶篮盛茶,艺人创造性了单袖筒,成为采茶剧独具的服饰。说它独具是因为单袖筒不同于古曲戏中的水袖,其一,采茶剧是男角穿戴而不是女旦;其二,是固定在左手而不是双手。单袖筒运用舞台,表现各种情绪,如龙凤飞舞则为喜,拂袖而去定是怒,扬头遮脸是为羞,垂手而立乃是悲,上下舞动以示乐,挥袖飘扬为再见,灵活多变,形象易懂,艺人总结为:“站时吊马脚,挥动像狗履,游走如蛇过,龙头又凤尾”。采茶戏小丑的表演动作是根据茶山动物摹仿而成,更具特色,表现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有人说赣南采茶剧是“三角成剧,小丑当家”。小丑独特而形象的表演艺术成为采茶剧特具风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八、赣南采茶戏的意义
数百年来,赣南采茶戏,它演的是客家事(内容),穿的是客家衣(服饰),说的是客家话(方言),唱的是客家歌(茶歌),跳的是客家舞(表演),从而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息,代代相传。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
7
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九、
采茶戏推广计划:
1、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
一是大力加强师资培养。我们将继续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到校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学校在学习经费、时间安排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学习。二是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深入挖掘、深入领会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内涵。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采茶戏曲牌填词、编排动作,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三是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学校带动家庭、社区形成“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使家庭、
8
社区成为学校学习的延续,进一步营造学戏的氛围。充分构筑采茶文化特色环境,把采茶文化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建立赣南采茶艺术园地,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展示采茶戏学习的成果,展现校园生活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加强家校联系,邀请采茶戏爱好者或家长到校参与和指导,邀请民间表演队同台演出,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交流。
要让采茶戏进校园成为校园、学生、社会都认可、欢迎的活动,关键要从创新上入手。表演形式要创新,要实现多样化。在传承中,可以将采茶曲编成歌来唱,可以将现代的舞蹈融合进去,同时,其语言也不要局限于客家方言,可用普通话表演,也可以将现代器乐与采茶戏相结合,甚至可以像章贡区的很多学校一样,把采茶戏同健身操、拉拉操揉合在一起,总之,只要有利于采茶戏的发展,一切形式都可以尝试。反映的内容要创新。新时期有新要求,采茶戏的内容一定要紧跟时代,紧贴生活。在这方面,现代采茶戏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闹春》中把“对花”一段中“摘一朵芙蓉妹妹头上戴”的情节改为“校园鲜花不能采,留得芬芳春常在”,赋予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新意。
在大学校园里进行表演,大学一般都来自全国各地,学校与当地政府要有力配合。 在小学可在地方教材中出现 2、地方台全力推广
江西电视台做一个关于采茶戏的节目 并全力推广 就像安徽台推广黄梅戏一样 弄一个采茶戏选秀 选出当代采茶戏之星。
把赣南采茶戏推入中央台春节晚会 这是最好的宣传方案了。 3、紧密与赣南民俗旅游事业结合起来
在旅游事业中添加采茶戏项目,大力宣传采茶戏,要是采茶戏成为旅游项目一道亮丽的风景。 4、以赣南师范学院为宣传地点
(1)时间定为大一新生报道后一个月的时候开展大学生采茶戏活动 (2)活动名称赣南文化节 时间定为一周 (3)活动前
学校学生会负责宣传活动 活动资金赞助、
宣传方案 喷绘海报10张 ,手绘海报10张 各主要干道宣传条幅4 传单200张 活动内容
9
欣赏地道赣南采茶戏 地点聂耳剧场
大学生采茶戏表演比赛(此活动会提前一个月通知 所以有充分准备时间) 奖品以活动赞助商而定还会的学分 活动目的
是广大师生更能深入了解采茶戏,亲身感受到赣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采茶戏走进校园 孩子们的表演……
采
我们要用实际的行动传承赣南采茶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