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马古道重提与古滇盐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
赵建泉
(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古滇盐文化资源是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用生命和智慧创造和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重提盐马古道并对云南盐文化现存的资源作一点总体上的梳理,目的是为越来越多的云南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视角,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共同发掘这块云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宝玉。保存完好的因盐而兴的古镇,古盐井、祠庙、古盐道和历史文献。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用盐马古道串连起来的滇盐古镇所形成的璀璨夺目的珠宝项链,它浓缩了古代云南发展的历程,期待我们去品味和探索。
关键词:盐马古道 古滇盐文化资源 分布 深层 开发构想
云南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各族人民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如闻名中外的丽江古城。在云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盐的发现和盐井的开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对云南现存的古化盐文化资源研究来证实这一点。这项研究已经得到省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经常有一些相关的专题成果发表,如对云南黑井盐业的研究专题。本文拟对云南盐文化现存的资源作一点总体上的梳理,提供给越来越多的云南文化爱好者一个视角,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共同发掘这块云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宝玉。
一、古滇盐文化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打开古滇盐文化的宝库,我们现在能直接看在眼里的是保存完好的因盐而兴的古镇,古盐井、祠庙、古盐道和历史文献。
(一)滇盐古镇及古盐井
云南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盐产地的集镇主要分布如下: 1、禄丰县黑井镇
黑井镇是1995年云南第一批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禄丰县西北部,距县城41.5千米。
在古代,黑井是云南几大盐产地之一。自东汉初期开井煮盐,2000多年来形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多元化文化发达的古镇,历史上留下不许多名胜古迹。黑井是一部十分耐读的史书,人称明清社会活化石。
2、大姚县石羊镇
石羊镇,云南第一批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大姚县西部,距县城35千米。
在起伏的群山中静静躺卧的石羊镇,已有2000 多年制盐的历史。这里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汉代盐井、3 处古代制盐鸡窝灶、50 余口筒子锅,都是历史的见证。那座长100 米、宽40 米、高20米的晒盐篷,经历风雨30 余载,仍是中国最大的竹木棚的制盐装置。
3、云龙县诺邓村
云南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龙县,东距大理市160公里。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此设置“比苏县”以开发盐业生产,明代云南四提举司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这里,并形成了以诺邓为中心的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
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是印证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兴盛和明清文化教育发展的活教材。
云龙县以诺邓村等8个古盐井形成的村镇被统称为“去龙八井”。 4、剑川县城沙溪古镇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西南部,距县城30千米。
沙溪古镇上的寺登街是滇西著名的古集市,且是绝无仅有的古夜市。它的兴旺与古代白族盐井的开发有关。与沙溪一山之隔,就是自唐宋年间就已开采的弥沙盐井。离寺登街5公里的江尾村,有一座明代段氏盐务衙门旧址。从沙溪出发,沿着盐马古道向西走15公里,便可到达马坪关,是古代盐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旧时守关人就是在此设卡收盐税。丛山之中小小的马坪关,古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庙宇戏台等古文化遗迹却一应俱全。
(二)滇盐祠庙
现存的盐隆(龙)祠有两处,昆明真庆观内的盐隆祠和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的盐龙祠。
1、昆明盐隆祠
该盐隆祠位于昆明城区内拓东路。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作为盐商同业公会的会址。民国时期的盐行也设在这里,故拓东路在历史上曾称为“盐行
街”。盐商为求盐业兴隆,在大殿供奉轩辕皇帝(中国盐业生产始于轩辕皇帝派大臣夙沙氏在山东胶州湾煮海为盐)。
盐隆祠于中轴线建有大殿、前殿、戏台。古戏台具有江浙戏台之韵味,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戏台上木雕极为精湛细腻,在昆明古建筑中亦不多见。
2、乔后盐龙祠
位于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距县城 72千米。“盐龙祠”是乔后盐矿旁的一座寺庙。在这个寺庙的正殿中依次供奉着“盐公”、“盐母奶奶”,在其旁边的柱子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厨中百味盐为首”,“美肴当思硔王功”,当地称盐石为“硔”,“硔王”即是盐王。在正殿的旁边还另立有一小间,里面又专门供奉了一尊“龙王”,当地人认为盐水为“龙涎”即龙的口水,供奉龙王,自然是企求“龙涎大开”,盐源不绝。由此可见当地人对盐神的崇拜。
(三)盐马古道
云南由于公路和铁路的开发较晚,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货物的运输都是依赖“人背马驮”,围绕着食盐的运输,形成了众多的盐马古道。盐马古道上遗存的部分风物至今还似乎还能让人聆听到那悠远的马铃声。除上述的云龙县和剑川县境内的盐马古道外,下面再列举几段颇为典型的盐马古道遗迹; 1、洱源县境内的盐马古道
乔后盐矿,自古以来盛产食盐,从清代起开始大量开采,并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滇西北地区并远销周边各省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当年活跃在“博南古道”上的商贾马帮为了将乔后盐矿的盐运出去,再将茶叶等生活必需品运进来,便在今洱源县的罗坪山与黑潓江之间闯出一条古老的支线——盐马古道。
这条盐马古道以乔后盐矿为起点分为两路;往西可达云龙县的长新、白石等地,
往南则经漾濞到达保山等地。盐马古道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但其遗存在洱源县炼铁乡境内的部分风物,至今还依稀可辨。
2、怒江州境内的盐马古道
怒江州的盐矿开发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怒江境内最早的盐矿是1843年在兰坪县啦井镇开办的盐矿,而怒江州“边四县”(即泸水、福贡、贡山三县及原碧江县)没有盐矿,食用盐都是从兰坪及内地运入的。由于时至上世纪50年代初怒江州境内尚无一公里公路,“边四县”的人们食用的盐是由人背马驮从盐马古道上运来的。
怒江境内的盐马古道有许多条,诸如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等,但修筑最早、使用率最高的是碧江营盘古道。碧江营盘古道起始于兰坪县营盘镇,过盐路山,翻越碧罗雪山到达怒江州原碧江县的知子罗镇,全长120公里,往返行程3—4天,是当时怒江州通往内地的咽喉。这条古道,因需翻越盐路山、碧罗雪山,跨越澜沧江和无数条溪流泉瀑及原始森林,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3、元江县境内
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元江县城由于地理区位优势,从思(茅)普(洱)区北上峨山——玉溪——省会昆明和往滇东南石屏、建水、蒙自、个旧的古驿道始于这里分扬,自然形成磨黑矿盐集散流通中转之地,食盐成了当时元江商贸大宗商品之首,生财之大源。
(四)历史文献
明清以前,有关云南盐业的史料散见于《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云南志》和《马可波罗游记》等典籍中。唐宋时期,云南在较长时间(公元748—1254年)处于南诏大理国割据,由于统治者为白族农奴主贵族,白族当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而没有留下了文献史料。元之后,明清以来,关于云南盐井的专业志书和地方州县志才逐渐丰富起来。这与明清时期,云南盐业进入较大发展时期是吻合的。这些古滇盐的专业及相关的文献,为我们研究云南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史资料。
二、云南盐文化资源的纵深层面
云南盐文化的丰富遗产除上述有代表性的、可视性较强的实物外,还折射出哪些更深层次的内涵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路,拟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古滇盐资源与元谋猿人出现的关系
云南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不仅发现了人类的直系祖先——腊玛古猿化石,而且还发现了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猿人化石,使中华民族祖先的历史,上移了近百万年。按
照学者们的意见,火的使用和盐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对人类体质的发展必不可少,那么元谋猿人必然印证了古滇盐泉的丰富。我们认为,在大量的民间传说中动物有嗜盐的本性,那么作为进化链中较高等的动物——类人猿,自然对盐也不陌生。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推论。
(二)古滇盐币在古滇经济贸易史中地位和作用
云南盛产矿盐,但公元13世纪至20世纪中叶,云南矿盐大多为官府垄断,广大少数民族居民购买食盐不易,而食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五味之首”的特殊食品。因此,食盐便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是生活消费品,又是一般等价物,往昔在交通相对闭塞的云南少数地区便自然地成为货币,并由官府加盖印章,成为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盐币”。
明末清初,由于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中华多民族国家政治统一的需要,云南贝币走完其漫长历程后终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盐币和方空铜钱参半并行所取代,而少数民族群众却多乐于使用盐币。澜沧拉祜族地区、西盟、沧源佤族地区,直至公元20世纪30年代还行使盐币。
(三)云南古代盐业开发对云南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延着古代滇盐开发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窥见云南古代经济发展史中最醒目的一斑,从制盐技术(凿井、采卤、煎熬制盐等)到盐的运销(收购、征税、贩运和销售)及盐政管理,目前保存下来的云南盐文化资源无疑是一部古滇经济史的活化石;从滇盐古镇保存的建筑、寺庙、学堂和民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宗教史;从云南古代文人与盐相关的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是生动的社会生活史。
(四)盐马古道的兴衰与古代道路交通发展的关系
盐马古道,是古代云南主要的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驿道、商道、也是军事行军路线,盐马古道为研究古代云南的交通运输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五)古滇盐经济与古滇政治和军事的关系
对盐资源的掌控可以决定原始部落和奴隶制国家的兴起,影响到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臣服关系,及封建领主与中央政府的忠诚度。争夺盐利是从原始部落之间的冲突到古代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云南盐文化资源开发及构想
面对古滇盐文化遗产,我们应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其深刻内涵的研究,让这块古玉散发出它应有的光彩。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