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

2020-04-16 10:30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 填空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 。 (2)哲学就是关于 的学问。

(3)哲学是 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哲学是 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是对 的概括和总结。

(2)区别:主要是 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 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 的本质和规律。

(3)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的指导。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填空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 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栝两方面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 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的问题。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 ,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 。 ★ 简答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什么?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 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 。

(2)自然科学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3)直接理论来源: ,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 填空题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2)理解: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统一的 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

①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

②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哲学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 。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 的统一。 5.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6.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具有 ,人必须遵循规律,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7.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 。 (2)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当 。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 。

③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 ;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 。 ★ 简答题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综合探究题

2.近年来,工业生产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日趋紧张。为此,某校高二(2)班学生以“该市饮用水缺乏原因的调查”为课题展开探究实践活动。

(1)围绕缺水原因,你准备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2)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途径获得该课题的资料?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利用飞机、火箭甚至高射炮进行人工降雨最主要的国家之一。为缓解旱情,入们还在继续进行人工降雨的努力。“实行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 填空题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是人脑的 。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 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 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 。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 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从意识的 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从意识的 看,它是客观存在的 。 3.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 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 ,物质 意识 4.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 。

①意识活动具有 、 ②意识活动具有 和 。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 。 ①对 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者永远也不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②意识对于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 物质运动的 ,从 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 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为我们的行动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①要充分发挥人的 ,不断 ,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 结合起来,把 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 ★ 简答题

1、世界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⑵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综合探究题

2、材料一:2006年江苏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预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300亿元,增长15%左右,人均GDP将超过3500美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江苏省资源相对紧缺、人口密度大,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省内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 材料二:为构建和谐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率先”(率先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强省”的基本目标,实现江苏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省委书记李源潮强调指出,关键在我们党。

根据材料一、二,如果你是该班的学生,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省”请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确定这一课题的哲学依据,并写出探究的方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填空题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 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 。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其次是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是 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 。

4.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2)真理是 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真理 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3)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那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具有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 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 ,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 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 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 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6.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简答题

1、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请回答: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其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确立了“在全国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确立的哲学依据主要有哪些?

★ 综合探究题

2、某中学6名同学针对学校用纸问题,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探究小组同学对全校19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平均每人每天消耗10张纸,全校每天用纸量大约60千克;2007年元旦期间,全校中学生人均往来贺卡达12张。 探究小组同学登录“中国环保网”,得到以下信息:一棵树能造60千克纸,4000张贺卡等于一棵树!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探究小组同学走访有关专家还了解到:中国由于没有足够的林木资源来造纸.需要大量废纸做造纸原料。可中国的废纸回收率还不到20%,因此每年都要进口废纸约130万吨。 假如你是该合作探究小组成员,请继续完成以下研究工作; (1)请分析说明开展学校用纸问题研究活动的哲学意义。 (2)请为全校师生提出节约用纸的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8年有色矿山项目核准与许可证办理咨询试卷及答案86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