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产品流通体系运作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发现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着信息处理能力弱、流通产品档次低、流通基础设施较差、流通环节过多,流通链条过长等问题,通过构想农产品流通的企业化经营来提出创新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主体;
农产品流通不畅伴随中国农村20多年的改革进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问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农产品面临着卖难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和研究如何完善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滨洞庭,南通长沙,西连川黔,北邻鄂西,史有“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目前全市有5个县、区为国家农产品商品基地,其农产品除粮、棉、油、猪、鱼、珍珠居全省前列外,果、麻、糖、茶、茧、烟、牛、羊、禽、蛋、龟、鳖、膳、牛蛙以其出产多、品质优而闻名全国。近几年,该市各级部门积极应对新变化,不断加强农产品流通,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推动下,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营销大户、专业市场、基层组织为主体的新型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直接拉动了该市粮食、棉花、油料、柑桔、牲猪、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商品率逐年提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其中龙头企业流通型、专业协会流通型、营销大户流通型、专业市场流通型、基层组织流通型这五大模式在农产品流通转轨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每年通过这五大模式销售的农产品约占到了全市农产品外销量的80%以上。但从总体上看,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仍是常温条件下流通速度慢、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自然物流,而且该市基地还处于分散生产、小渠道销售的状态,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仍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小生产已经逐渐不符合大市场的需求了。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
该市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虽然该市有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但由于网络本身的不健全,加之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致使90%以上的农民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或获取信息成本过高,导致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信息接受基地也是处于“农民靠商贩,商贩靠大户,大户靠打听”的被动状态。批发市场之间缺少联系,供求信息不能互通,流通资源不能共享,各地优势不能互补。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流通的意识
在该市的广大农村,农民一直以来是重生产、轻流通,他们只关注生产环节,关注种子、化肥、播种和收割,在他们看来,销售并不是自己要做的工作。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有人采购,而价格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这就导致了农民在进行完生产活动后要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最终结果是,农民辛苦种植的粮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另外,农民整体素质的偏低,使其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弱。以石门县的柑桔为例,当年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该县广大农村地区为响应政府号召,盲目的大面积种植柑桔,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了柑桔,有些农户甚至将柑桔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最终因为市场供过于求,导致柑桔大量积压,农民损失惨重。 (二)流通产品档次低
该市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不到12%,保鲜储藏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30%。农产品分等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很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农民卖的是原始产品,商贩搞的是混装混销,市民吃的是大路货色”,越来越不适应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绿色环保的食品消费潮流。 (三)流通基础设施较差
该市农产品基本上是常温流通,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设施缺少,物流半径较短,单位物流成本很高;乡村道路等级低,路网联通度低,没有专业的车辆运输队,致使石门、桃源等县的山区乡镇农产品外销困难;县乡多数市场仍停留在圈地为市的原始阶段,“路边、桥边、河边”市场随处可见,“雨天一身泥,晴天满场灰”,完整的市场流通网络没有形成。农产品上市时,流通不畅,产销脱节,损耗严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了解,该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左右,1/4的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被损耗掉,农产品二次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四)流通环节过多,流通链条过长
以柑桔的流通过程为例,从桔农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五六环节,即桔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而柑桔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获取一定的利润,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例如石门柑桔的收购价只有几毛钱,零售价却达到了1─3元,居民消费的柑桔其实并不“便宜”。
二、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对策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矛盾运动,为搞好该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其经济发展,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现就该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具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示意图(其中农产品总收购站和村农产品收购站隶属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具体如下图所示:
反 馈
农产品生产者 农资企业 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总收购站 农产品加工企业 第三方物流 批发市场(专业、综合) 村农产品收购站 规范企业行为反馈中间商 直销市场 零售市场 政 府 规范农户行为 消费者 农产品市场信息 组织与市场行为规范
图一 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
根据图一所示,该流通体系主要是将农产品与企业挂钩,通过企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并通过第三方物流,进行多方式、多渠道的销售,以缓解农产品“卖
难”的问题,同时将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企业反馈给农户,这样就有可能避免农户盲目跟种,从而导致“伤农”效应。此外,该流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为使该流通体系合理健康的运行,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转变农产品生产者的流通观念
农户应把产品的流通放到重要的位置,要与生产同等对待,要像重视农业生产那样重视农产品流通,并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让其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流通。当然,这也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村县级以及乡镇级政府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二)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监管力度
⒈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进行必要的扶持,放宽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
⒉给予适当的税费优惠政策。完善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流通税收政策,实行全面优惠减免政策,包括对农业生产有重大作用的农资流通环节亦要考虑。
⒊引入流通农业标准化的理念和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以规范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市场上各流通主体的行为,以避免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⒋加大对农产品交易场所及过程的治安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确保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正常。 (三)完善基础设施
⒈健全市场网络。鼓励各批发市场等流通主体到大中城市开办常德农产品专营超市,设立专店专柜,把销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⒉提升市场档次。重点抓好各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电子结算、仓储运输等系统建设。
⒊加强通道建设。加强流通运输道路建设,切实加快大宗农产品产区的乡村道路建设。
⒋搞好信息建设。加快农业信息中心的建设,向上向外疏通信息渠道,向下向内完善乡村两级信息网络。加强信息的整理分析,提高信息的科学性、可用性和有效性。 三、总结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虽然常德市只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冰山一角,但通过对其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领域内存在的农产品品种不多、产量和质量不高、效益不佳、农民普遍增收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有密切联系。因此,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深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应作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杨春梅,王维.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C].中国论文网,2011
[2]陈淑祥.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现状分析[J].商业经济文萃,2010 [3]周轶.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对策研究[C].中南大学,2009 [4]笪可宁.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C].论文网,2011 [5].常德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C]. 常德农经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