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 笔记整理
一、政治和政治学 (一)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
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①政治是对特定价值标准的追求,“道德”论(“为政以德”,孔子);②“君权神授”(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3政治是实战谋略玩弄权术的行为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①国家说;②权利说(拉斯韦尔);③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分配说(戴维·伊斯顿);④政治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管理说(孙中山)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
二)政治的本质特征: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根本性,公共性,权威性,全局性)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和个人;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三)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输出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输入 政治 政策 要求与支持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系统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四)政治的作用
1.政治斗争的结局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
2.国家权力通过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能对经济基础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3.衡量政治的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二)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对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体系:
广义:政治学基础理论(政治哲学)、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
狭义——政治学原理: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与组织、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政治行为、政治发展、政治文化 二)政治学的发展 1.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家和著作主要有: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①柏拉图《理想国》;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中世纪神权政治学③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第 1 页 共 1 页
3、近代时期政治学的形成时期④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第一个阐述国家主权说的思想家,为资本主义发展做舆论宣传。繁荣时期⑤洛克《政府论》;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⑦卢梭《社会契约论》转折时期:孔德,斯兵塞。主要特点:强调安全与秩序,主张妥协与改良。
4、现代政治学三大流派: 传统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阿尔蒙德: 研究对象 国家具体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 时政问题 (会议制,政党制) 研究方法 静态的制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研究者应政治学研究应有一定和法律研究方法 采用中立的态度,自的价值标准 然科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基本观点: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②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目标;③以批判性为最大特色;④强调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代表性著作:①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④列宁《国家与革命》;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①中国传统政治学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②法家:重刑罚,轻疏导;③近代: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三)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①我国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问题
我国现阶段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社会管理者阶层(由各级党政机关干部构成)、知识分子阶层、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企业家阶层)、国有企业工人阶层、城镇集体企业工人阶层、乡镇企业工人阶层、雇佣工人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村务干部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失业半失业阶层、离退休人员阶层、无职业者(学生、家庭妇女等)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问题 政府职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基层政府的关系 ④在一党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关系 ⑤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问题 ⑥政治文化的革新问题
⑦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问题 ⑧廉政问题
⑨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问题 2.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立场和原则
②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规范研究法;法律研究法;制度研究法 ③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新制度主义 二、政治权力、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 (一)政治权力
第 2 页 共 2 页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作用于权力客体的力量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体或团体。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二)政治权力的分类
根据政治权力运动的方式把政治权力分为五种: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利;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合法性权利。 三)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其行使都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 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
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忠诚的问题。 四)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武力(首要基础) 2.财富 3.技能 4.政治动机 5.知识 (二)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
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个人:政治公民,政府官员,政治家 政治主体 社会群体:阶级,政党,利益集团,国家,民族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1)历史性;(2)客观性;(3)复杂性;(4)变动性。 (二) 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含义:
政治结构是政治主体(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组合模式。
1.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2.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 3.政治结构的特征:①相对稳定性;②政治活动的有序性。 二)现代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
1.以“三权分立”为基础;
2.阶级结构包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社会控制的方式更多地运动法律和经济手段; 4.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5.决策一元化和政策规划多元化并存。 三)美国的政治结构
双层政治结构:决策者及其利益集团+选民层
1.美国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私有制
2.“思想库”的政治功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布鲁斯金学会、胡佛研究所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1.基本特征:
(1)政治关系的非对抗性质:
第 3 页 共 3 页
①阶级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敌对势力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国家利益优先
(2)受巴黎公社的影响:①“议政合一”的政权体制;②“廉价政府”原则,低薪制 (3)“议政合一”体制的基本特征:立法权与行政权同属一个国家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权隶属司法权,行政机关只是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
①民意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有分工,无分权”;②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民意机关产生;③独立的党权;④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国家机构(国家机关的综合) 国家元首 司法机关 宪法 全国人大 基本法律 下位法必须服从上位法 法 一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规——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
规章——国务院所属各部委
(1)国家权力机关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2)国家元首 (3)立法机关
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职权:①立法权;②财政权(财政同意权) (4)行政机关
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国务院的职权:行政立法权;提案权;行政管理权;地方行政区划和建制权;领导全国的经济建设权;社会管理权;领导和管理国防和外交;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司法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①司法权的独立;②违宪审查权。 我国的司法制度: 人民法院/检察院:基层法院/检察院;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最 法院/检察院 高人民法院/检察院 专门法院/检察院:铁路法院/检察院、军事法院/检察院、海事法院/检察院 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主要活动原则:①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和制约;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③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特别是辩护权);⑥审判案件的公开原则;⑦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即合议制。 三、政治制度
第 4 页 共 4 页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狭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及其有关制度(即政治结构) 广义: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的统治原则和统一方式的总和 二)基本内容
1.政权的阶级性质(国体)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 3.国家的结构形式(P181):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其中复合制又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现在邦联制主要存在于一些国家组织中
4.国家机构体系
5.具体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二)政治制度的作用
1.从政治制度的使命上看,它起着落实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归属、控制、分配、调节和使用的作用;
2.从政治制度的地位上看,它对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和意识形态的发挥起着保护作用;
3.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机制上看,它是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框架和轴心; 4.从政治制度发生作用的形式上看,它具有合法的强制性。 (三)影响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
1.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2.阶级力量的对比;3.经济结构;4.政治文化;5.国际环境 (四)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制政治制度
政体:雅典的民主政体(直接民主)、先秦君主专制政体(公元前21世纪建立,周最盛;以君主为核心,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 二)封建制政治制度
中国:以皇帝位中心,以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要理论基础
欧洲:中世纪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总特点:民主制取代专制制度 1.建立时期(17世纪中叶开始)
英国:1688年 “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
美国:1787年 宪法 三权分立、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1789年 大革命 专制与民主制度进行反复 日国:1868年 明治维新 君主立宪制 2.巩固完善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两党制、多党制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 (2)文官制度形成;(3)建立完善的法制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 3.危机时期(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 4.稳定和成熟时期(1945年至今) 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开端:巴黎公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