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二年级 第一单元:《自尊自爱》 第1课《不可无耻》(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不可无耻》上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典文章1,2篇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4、通过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提问: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
(归纳)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就会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欢欣鼓舞,为祖国遭人欺凌而奋起抗争;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不会对任何大国表现丝毫的奴颜媚骨。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自尊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它呢? 二:学习新课
(一)《孟子·尽心上》(二)朱熹《朱子语类》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6、思考:
父母喜欢你,老师欣赏你,你的感受是( );反之( )。 你是班干部,威信很高,你的感受是( );反之( )。 你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你的感受是( );反之( )。
你自认为长得不好看,同学也因为你的丑嘲笑你,你的感受是( );同学鼓励你,你的感受是( )
学生分析:为什么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被别人嘲笑、歧视或侮辱时就会感到沮丧、生气、伤心?
师: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言行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还期望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
己尊重。这是自尊心的表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这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1)“自尊”的内涵[
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
(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学生举例: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是什么?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的价值得到肯定的时候,当我们的缺点被别人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乐趣。
(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
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自尊始于知耻(板书)
(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
“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
(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如果无论做出什么错事、丑事都不懂得难为情、惭愧、内疚,就是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
(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是“耻”,是应该拒绝的,不可为的;怎样做才能洁身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背诵文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典范文1、2。 2、默写原典范文1、2的译文
第1课《不可无耻》(总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不可无耻》下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典文章3,4篇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4、通过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3、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增长见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上节课原典古文背诵情况 2、让学生大体说出意思 二:学习新课
(三)《孟子·离娄上》(四)《论语·泰伯》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