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术与游戏相遇
——在经典美术活动中探寻游戏化的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传统的美术教学所用的形式更多的是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练习,在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想象,我们往往把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美术作品的美观作为我们评价的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幼儿更多的是机械地跟随,主要的教学途径是通过课堂的专业性的教学达到我们培养美术素养的目的。现在,我们的视角更开放了,提出美术教学游戏化的思想,努力做到“美术教学游戏化”和“用游戏化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更具有全面性、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禁锢。使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首先,我们将部分美术活动看作是一种游戏,让幼儿的美术教学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快乐游戏。其次,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传授美术技能技巧、幼儿学习、操作活动中也更多的运用游戏化的形式,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和练习,避免了教师枯燥讲解、幼儿难以理解的尴尬。另外,运用游戏化的评价方式,使幼儿通过愉快的活动,乐于接受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不足,体验、欣赏同伴作品的和谐与美,在评价的同时提升美术技能技巧,提高活动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兴趣、作品、区域材料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中蕴含了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指南》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它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不是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去反映现实生活,而美术活动从本质上讲,也是游戏。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别适合幼儿园孩子的活动,在游戏的情节中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日常美术教学活动中,不能完全区分绘画和游戏的活动。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将绘画兴趣和绘画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内容、规则、目标,使得游戏和美术活动自然的结合,从而提高幼儿美术水平的发展。
一、以游戏化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他们很容易对美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与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是停留于表面,容易受到情绪、注意力等的影响发生转移。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游戏形式,如一个小故事、一个谜语、一段音乐等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幼儿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如绘画活动“面具”,由一位幼儿用准备好的面具戴在脸上,扮演小丑,并随着音乐做动作,看的幼儿又兴奋又羡慕,我一讲解完绘画的要求,他们便兴致勃勃地开始画了,结束后又迫不及待地随音乐一起快乐地唱着,跳着。
传统的美术教学所用的形式更多的是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练习,在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想象,我们往往把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美术作品的美观作为我们评价的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幼儿更多的是机械地跟随,主要的教学途径是通过课堂的专业性的教学达到我们培养美术素养的目的。现在,我们的视角更开放了,提出美术教学游戏化的思想,努力做到“美术教学游戏化”和“用游戏化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更具有全面性、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禁锢。使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首先,我们将部分美术活动看作是一种游戏,让幼儿的美术教学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快乐游戏。其次,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传授美术技能技巧、幼儿学习、操作活动中也更多的运用游戏化的形式,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和练习,避免了教师枯燥讲解、幼儿难以理解的尴尬。另外,运用游戏化的评价方式,使幼儿通过愉快的活动,乐于接受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不足,体验、欣赏同伴作品的和谐与美,在评价的同时提升
美术技能技巧,提高活动的可持续性。
二、以游戏化的活动探寻经典美术作品。
在经典美术作品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本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应立足于幼儿生活,本着传承文化的艺术精神,深入挖掘经典艺术作品的精髓,拓展幼儿园艺术化园本课程资源。因此,基于幼儿生活视野的经典艺术作品的资源开发应遵循四个开发利用的理念:第一,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寻找选择合适的经典艺术作品;第二,以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理性地组织经典艺术作品教学;第三,利用幼儿的生活环境,随机进行经典艺术作品教育;第四,让幼儿参与到经典艺术作品资源的开发中来,并关注课程的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相互交融。将幼儿的美术活动融入到幼儿园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利于幼儿表达、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表现自己的发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的互动,在环境中获得学习。如:活动室中的美术角,幼儿可以将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情绪感受画下来。
1、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使游戏与教学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例如:中班在欣赏《镜前少女》中,名画欣赏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幼儿欣赏画面,还要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去体会“画外之意”。为此,教师在名画欣赏教学活动中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舞蹈、故事、录像、游戏等,丰富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发展幼儿对已有形象的重组与建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在没有说出画意时,先让幼儿看这幅画里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很多幼儿说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在笑、有的说是在和另外一个女孩说话。所以孩子们再活动中可以充分的想象,充分的发挥主体性。再引导幼儿照镜子:
★教师:刚才我们说这个小女孩在照镜子
★教师:在生活里你们会照镜子吗?照镜子干什么呢?(洗完脸照镜子,搓油油,梳梳头等) (评析:因为是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所以幼儿的回答较多样。) ★请幼儿学学自己照镜子时的形态、动作。
(评析:因为是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所以幼儿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
照镜子是幼儿生活中长做的一件事情,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在让幼儿照镜子的时候幼儿都能有模有样的照镜子,并说出自己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最后环节让孩子们照镜子画自己,应为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绘画方法,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但是在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还是会有无从下笔的状况,不敢大胆作画,需要老师的一些语言提示,虽然有的孩子画的并不是很像,但是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经验。
2、选择具有多样性的教材。
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幼儿一般使用的都是油画棒、水彩笔等绘画工具,绘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幼儿便会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可以采用其它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多姿多彩,以此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包括泥工、纸工活动,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把画、折、剪、贴等结合在一起,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理解对称,我们先让幼儿玩染纸。通过折叠、印染等一系列活动,幼儿感知了对称,在绘画时,他们对画对称物丝毫不觉得困难。再如:用棉签画“串儿红”前,先进行撕纸,有序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在画“春天的花草”活动中,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画法来画,采用剪、折、贴的方法来画春天的花草,幼儿不仅用腊光纸折贴出了各种花朵,还在花朵的上方用水彩笔画出了太阳、小鸟、蝴蝶等,显得栩栩如生。
3、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工具与操作材料。
针对目前幼儿园所采用的美术活动单一的形式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我们为孩子在美工区放置了各种水粉颜料,油画棒、棉签、吹管、印章、彩色锯沫、浆湖、橡皮泥、以及采集来的各种树叶和自然材料等。这样幼儿便可以在伸手可用的美工区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尝试。比如:幼
儿在操作水粉颜色混合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任何两种颜色混合便会生成新的颜色;两种颜色的固定搭配;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等。还比如:在小班的一节认识树叶的活动中,我就请幼儿用树叶当成了工具,树叶印画,孩子们很是开心,用不同的树叶印出了不同的美丽的树叶画,很具有艺术效果。教师还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发探索和操作。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材料的属性。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特点,我们在大班设计了画美丽的菊花这一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各种菊花画在了纸上,然后在用油画棒的菊花的纸上涂上颜料,颜料慢慢渲染开,白纸上的菊花慢慢显露出来。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逐步了解了油画棒具有排水性,所以,材料是幼儿表达新颖、独特的思维和制作创新性成果提供必不可少物质条件,它们可以满足幼儿创造创新的欲望,使他们既获得各种学习的经验,又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成为活动的主人。
4、评价活动的游戏化。
在绘画过程中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不要因为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交流,课堂气氛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师要有责任心,要不厌其烦的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鼓励。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它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我们对作品的色彩不作过多要求,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色彩进行线条画,不作大块画涂色要求。肯定幼儿的画画成果,使他们觉得自己画的很好,让幼儿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慢慢地就树立起来了。通过这些,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逐渐的想画、爱画。 三、以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与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相结合。
把美术活动渗透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使幼儿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发展他们想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尝试、探索、获得美术经验的过程。
1、提供的材料要丰富。
在众多的区域活动中,手工区十分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可以在那里发展个性、发挥想象,是幼儿创作的天地,也是教育者因人施教的场所。我们将美术活动的目标、内容融入区域活动之中,开展小组教学,也可以结合教育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有个性地创作。如:让幼儿共同参加活动区域地创设、布置,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制作区域活动的玩具。自制活动材料是儿童参与区角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参与空间和和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创设区角的负担,这样不仅能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引导幼儿参与上,更能使幼儿与区角有接触熟悉的机会。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区域活动材料。
家长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在经典美术活动“金色的秋天”中,我们区域活动所需的多种材料(苹果、石榴、梨等水果;白菜、菠菜等蔬菜)都是家长所提供的。一方面,减轻了幼儿园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中,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废旧的材料,如各种包装盒、袋,还有各种形态的瓶瓶罐罐、泡沫以及其他的东西,这些废旧材料成为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利支持。开学初我们就通过家校通发动幼儿、家长为丰富本班游戏区域而收集各种材料,然后老师和孩子一起给这些材料分类存放。我们每班都有几个材料箱,那是孩子游戏的百宝箱。一到区域活动时间,这些废旧物就成了孩子的宝贝。在美工区孩子们用牙膏盒制作汽车,用饼干盒制作房子,用酸奶瓶制作拉力器等;在生活区孩子们用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毛线等给布娃娃钉纽扣、织毛衣、穿衣服等;在建构区孩子们用稻草、纸盒、罐头等给小动物造房子、做飞机等;在表演区孩子们把马夹袋、报纸做成各种款式的衣物进行时装表演,由于家长、幼儿的共同参与,我们的区域活动材料源源不断,极大地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
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有助于幼儿美术兴趣和美术技能的培养,能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在现
代教育思想、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游戏化的美术教学,在正规的美术教学中,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的日常美术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幼儿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儿童创造思维训练法》 改革出版社 1999年9月 高石著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998年12月 孔起英著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