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的形成与破坏
摘要:本文对臭氧的形成和破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列出部分反应机理。 关键词:臭氧层、反应机理、 一、臭氧的形成
在数亿年以前,地球上的大气中没有臭氧层,地球的表面受到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强烈照射,地面上没有生物存在,仅有少数生物生存在水中,因为水能吸收紫外线,水中绿色植物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扩散到空气中,而其中一部分的氧气在大气层的上层,受到紫外线的作用,依下面所示的反应式,氧气变成了臭氧而产生了臭氧层.
臭氧层对地球上的生命相当重要,因它能滤除紫外线,地球上生物才能登上陆地,展开另一种灿烂多姿的地表生活 O2 + hν→ 2O· O2 + O·→ O3 二、臭氧的介绍
臭氧(O3)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略带有淡蓝色的气体,在大气层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辐射而分解为氧原子(O),而氧原子与另一氧分子结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会与氧原子,氯或其他游离性物质反应而分解消失,由於这种反覆不断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维持在一定的均衡状态,而大气中约有90%的臭氧存在於离地面 15到50公里之间的区域,也就是平流层(Stratosphere),在平流层的较低层,即离地面20到30公里处,为臭氧浓度最高之区域,是为臭氧层(Ozo·e Layer),臭氧层具有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之功能.
三、臭氧层破坏的催化反应机理
目前O3层破坏主要有三类链反应:HOx、·Ox、ClOx。 (1)水蒸气、甲烷等的影响
平流层中存在的水蒸气、甲烷,可与激发态氧原子形成含氢物质(H,OH与HO2),例如
H2O+O→2HO CH4+O→CH3+HO H2+O→H+HO
这些物质可造成O3损耗约10%。反应: HO + O3 → HO2 + O2 HO2 + O → HO + O2 总反应: O + O3 → 2O2 (2)·Ox的催化作用
平流层中的·2O(超音速飞机排放)可为紫外线辐射分解为·2和O,其中,约有1%的·2O又与激发态的氧原子结合,经氧化后产生·O和·O2
·2O+ O→ 2·O ·O+O3→·O2+O2
经氧化后产生·O和·O2是造成O3损耗的重要过程,估计约占O3总损耗量的70%。 ·O + O3 → ·O2 + O2 ·O2 + O → ·O + O2 总反应: O + O3 → 2O2
(3)天然或人为的氯、溴及其氧化物的催化作用
平流层中ClOx的天然源是海洋生物产生的CH3Cl: CH3Cl + h·→ CH3 + Cl(该过程贡献cl很少) ClOx的人为源是制冷剂(主要来源)
CFCl3 + h·→ CFCl2 + Cl CF2Cl2 + h·→ CF2Cl + Cl
光解产生的Cl 可破坏O3
Cl + O3 → ClO + O2 O + ClO → Cl + O2 总反应: O + O3 → 2O2 (4)总结
总结上述O3层破坏的反应过程,可得到: Y + O3 → YO + O2 O + YO → Y + O2 总反应: O + O3 → 2O2/Y
该过程是三位化学家F.Sherwood.Rowla·d(什伍德.罗兰)、Mario Moli·a(马利奥.莫琳娜)、Paul Crutzeu(保罗.克里森)在1995年提出并总结的,因此当年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例如
H + O3 → HO + O2 O + HO → H + O2 总反应: O + O3 → 2O2/H 四、极地O3空洞的及其形成机制 (1)极地O3空洞:
· 早在1950年代,人们已经在南极设立了观测站,对大气臭氧进行系统观测。
· 最早在1985年英国的南极探险家J.C.Farma·(法曼)提出了南极“臭氧空洞”
的说法。他在南极哈雷湾(halley Bay)观测到自1975年开始,每年的早春(10月)期间臭氧的减弱大于30%,而且1957到1975年间的变化很小。 · 10月份南极的臭氧从1979年的290D.U.(1 D.U.=10cm,0摄氏度,1标准大气
压)减少到1985年的170D.U.,南极上空的臭氧已经非常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形成了一个“洞”。 · 而且近年来的观测表明,全球对流层臭氧减少的趋势在继续,南极臭氧空洞依然
存在,这引起了全球科学家、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 同时人们在北极地区也观测到了臭氧浓度下降的趋势,例如欧洲科学家小组研究
结果表明,1994-1995年的春季,北极地区平流层气温比其他年份低,结果该年被几平流层臭氧比正常年份减少约30%。 · 但是在热带地区的平流层,没有发现臭氧减少的现象。 (2)极地O3损耗的化学机制
太阳活动学说、大气动力学学说、从化学机制上普遍人为是Cl、Br等物质破坏结果。 所以从化学机制上主要有: 1 氯溴协同机制:
Cl + O3 → ClO + O2 Br + O3 → BrO + O2
BrO+ ClO→ Cl+Br + O2
总反应: 2O3 → 3O2 2 HOx自由基链反应机制: HO + O3 → HO2 + O2 Cl + O3 → ClO + O2
ClO+ HO2→ HOCl+ O2 HOCl+ hv→ HO+ Cl
总反应: 2O3 → 3O2 3 ClO二聚体链反应机制: Cl + O3 → ClO + O2
ClO+ClO+M→ (ClO)2+M
-5
(ClO)2+ hv→ ClOO+ Cl ClOO+ M→ Cl+O2+M
总反应: 2O3 → 3O2
(3)极地O3损耗的全球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学机制 为什么仅仅在南极、北极出现臭氧空洞?
为什么在热带地区的平流层中没有发现臭氧层的破坏? 这引起了人们关于臭氧损耗机制的广泛关注,目前的观点:
l 南极臭氧空洞本来就是存在的,只是原来人们没有注意发现。也就是说,南极出
现臭氧空洞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2 其次南北极臭氧损耗的增强,臭氧空洞的扩大确实与人们的行为有关系,也就是
说,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导致了臭氧空洞的扩大,即加剧了事态。 为什么在南极出现臭氧空洞比较大?
· 从O3的空间分布角度分析:(全球大气动力学)
? 全球O3的空间浓度分布是赤道低、两极高。原因是O3的生成一般是一个吸热
反应,所以在赤道地区由于温度较高,能够合成较多的O3,但是低纬度地区合成的O3很快会随着大气环流向两极地区累积。 ? 虽然O3的浓度在极地较高,但是在极地的中心由于大气环流,所以有极地涡
流产生,高速旋转的极地涡流使来自低纬度的空气不容易进入其中,所以在极地中心,O3的浓度又是比较低的。这样人们很容易观测到极地的臭氧空洞。 ? 而且极地地区极低的气温,不利于O3的合成,因为O3的合成是一个吸热反应,
但是低温有利于O3的破坏,因为O3的分解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会导致极地的O3的浓度低。 · 从O3合成的时间分布分析:(气候学)
? 环流的空气涡旋,使南极中心几乎不能混合来自低纬度地区的含有O3的空气; ? 冬季的南极,气温极低,漫长的冬季,几乎没有O3的合成发生。
? 晚东早春,南极的气温达到了最低点,极低的气温导致极地平流云出现,极地平
流云中形成了晶体H·O3·H2O(低于-70摄氏度)和水的冰晶(低于-85摄氏度)。Cl原子的临时储存库ClO·O2和HCl在这些晶体表面发生非均相反应,释放出活性的HOCl和Cl2。所以这些物质一旦遇到阳光,就会导致O3的破坏。 ? 但是由于在南极的漫长冬季里,阳光不会强烈(极夜),所以早冬南极O3的破坏
不强烈(只有少量得低温分解)。
? 但是在早春,南极的阳光一下子强烈,大量在冬季累积的HOCl和Cl2导致O3在短
时间内的大量破坏,所以出现这时期的南, 极臭氧空洞。 ? 随着极地的温度逐渐升高南极臭氧逐渐得到恢复,臭氧空洞就会减少:
2 首先太阳光逐渐增强,导致有更多的O3合成;
2 其次,温度的升高将极地平流云升华,该过程使Cl原子的临时储存库ClO·O2
和HCl不能在这些晶体表面发生反应,释放出活性的HOCl和Cl2。而且试验表明库ClO·O2和HCl在气相中不容易释放活性的HOCl和Cl2。这也有利于减少O3的破坏。 2 再次,温度的升高,空气比重减小,使得极地环流不再那么强烈,来自低纬度的空气能够一定程度上混合到极地中心,补充了其中的臭氧,所以有利于臭氧的补充。 五、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
· 1977年3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美国华盛顿召开32国专家会议,通过世界第
一个关于臭氧层的行动计划,要求进行臭氧层损耗的研究、损害评价、成立国际协调结构等; · 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颁布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虽然人们早就发现CFC对破坏臭氧层有重大贡献,但是必须限制CFC排放的国际
舆论是在1985年南极臭氧空洞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并且人们认识到当时的措施,保持目前的CFC生产量,并阻止其进入平流层是不切实际的替代方案。 · 1987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并于1989年1月1日生效,对世界CFC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规定了限制时间表。 · 但是人们仍旧发现,即使严格执行《议定书》,大气中的Cl今后50年内仍会翻
一倍,所以联合国连续在1989年3月召开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公约》《议定书》缔约国低依次会议等。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 1989年5月,颁布《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更多国家参
加《公约》《议定书》,同意在适当时候发展中国家尽快但是不迟于2000年禁止CFC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开发替代物和替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