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 一、【学习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 难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三、导入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两条主线,第一条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二条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下,地方权力和相权是怎么被削弱的,中央权力和皇权又是怎么集中的。 四、讲解
一、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 1、汉朝
(1)地方割据的原因:汉初,刘邦在地方实行 ,诸侯国实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中央集权措施:
①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导致“ ”
②汉武帝:实行“ ”,酎金夺爵,设13州刺史监察地方。 2、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
①原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
(1)唐末的藩镇割据 ②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
③影响——导致了国家分裂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①原因: ②特点
A. 北方:五代相继(五代指 )、混战割据、周世宗改革奠基
周世宗改革:在经济方面,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其次,减轻租税。958年(显
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第三,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再次,抑制寺院经济。他针对日益发展的寺院势力,于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并禁止私度僧尼。这是继“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抑佛运动,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
B.南方与山西:十国并立、相对稳定、发展经济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北宋的建立: 年,赵匡胤发动 ,建立宋朝。 2、措施——从 、 、 三方面着手 (1)收精兵:
措施:①禁军由“ ”统领,发兵之权归 ,实现 的分离。②实行更戍
法造成兵将分离、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作用:彻底解决了中唐以来军人擅权的局面。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措施:①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②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 ,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派 出任州郡长官。
作用:抑制地方军事势力的膨胀,加强中央集权。 (3)制钱谷
①措施: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财赋运往中央 ②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评价:
(1)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一方面,北宋军队战斗力减弱,加剧边患危机,形成“积弱”局面,影响统治的稳定,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
另一方面,三冗问题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而且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形成“积贫”局
面,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三、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 ,设
①内阁的形成过程:明太祖设 ,明成祖设立 。
②内阁的权力: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 ”,最后由皇帝用朱笔
批示、裁定,称为“ ”
2、清朝:
(1)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 ;保留 负责军国大事。 (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①直接原因:
②职权: ③军机大臣的地位:品级不高 ④作用:上传下达
⑤评价:(1)
(2)
五、【重难点解析】
找出汉、唐、宋、明、清各朝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措施。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作用 积极: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消极:
① 皇权专制易形成爆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课堂探究案】
1、【思考】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和(2)小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史记》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初分封王国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矛盾?主父偃和晁错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建议有何异同?(5分)
2、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2分)
3、阅读课文16中的资料《皇明祖训》,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5分)
【巩固练习案】(选择题每题1分)
1、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3、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4、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5、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7、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4分)
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
【课后反思】 答案
1、思考:(1)答:汉初国家初定,借鉴了秦因为孤立而失败的教训,于是“剖裂疆土”,分封诸侯。
(2)答: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办法不同:一个是削地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一个是“推恩”的形式分割王国,削弱他们的力量。 目的相同:都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2、 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3、 朱元璋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同意或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巩固练习】
1、A 2.B 3.B 4.B 5.A 6.D 7/答案见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