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2020-04-20 23:29

一、名词解释题

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

答: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2、发愤著书说

答: 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性灵说

答: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4、兴观群怨

答:“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以下是网上简答题资料,为避免答案相同,供大家参考:

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

1

象力]。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和力]。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5、兴象说

答: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殷璠联系盛唐诗歌的实际创作成就,提出了兴象说,指出写物状景以取象,而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还在象下的兴味或情趣或理致或意蕴上,呈现出丰富多端的兴象,致使清越、秀美、新奇诗作纷呈异彩,胜境叠出,而这正是盛唐诗歌艺术审美的体现。

兴象说的理论内涵:1、它是一种审美意象,而不是情景交融的意境。2、它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象,而有具有盛唐的内在精神,带有盛唐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审美意象。3、它强调诗人强烈的主体性,即思想的浓厚与情感的充沛表达。4、它强调意象的感发性5、它注重语言表达的凝练自然。

6、词别是一家

答:词“别是一家”之说,是李清照《论词》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表现。第一,词“别是一家”之说,是词学批评史上首次为诗词之别而树立的一块界石,它所强调的是词的本体特质,即词的音乐性。第二,词“别是一家”之说,是李清照针对苏轼以诗为词而发出的,她对苏轼等大家的批评,称其词为“句读不葺之诗”,亦在于维护词的本体特征。第三,词“别是一家”之说,提出的目的,一是维护词体,二是维护传统词风。

7、格调派

答:以清朝重臣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作诗注重“格调”,该派因沈德潜倡导“格调说”而得名。沈德潜的“格调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要求诗歌创作必须从属于政治。二、论诗注重法律格调。格调派以诗论出名,相比之下,他们的作品成就不高。由于格调说是乾隆“盛世”的产物,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且其理论比较实在,比较灵活,容易为人接受,故格调

2

派在乾隆时代势力很大。另外,明代前后七子也主张格调说,也被认为是格调派。

8、风骨

答:风骨,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用之于文学理论批评,他所强调的一是情感,二是人格力量,三是辞采之美,四是魏晋时代的人文精神、美学理想与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

9、肌理说

答: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10、兴趣说

答: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观点。实质是对有感而发、兴会神到的要求。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把“兴趣”作为“诗之法有五”之一提出。所谓“兴趣”,就是诗歌抒情性与遵循艺术思维规律所创造的含蓄蕴藉之美和谐统一的一种审美情趣。

11、童心说

答: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 ,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的文质合一的文学形式论

答: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在这方面,所谓“文质彬彬”的说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曾经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原

3

意质指质朴,文指文采。文质彬彬指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文质彬彬”表现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以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严羽的“以禅喻诗”说

答:

严羽认为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即不借助才学和议论,这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所谓似隐如显,如水月镜象,朦胧可见,不可凑泊;禅理中有诗悟,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

3、陆机《文赋序》指出创作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并简要说明。

答:陆机认为写作之难,归根结底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能体会、认识外物种种复杂微妙的情状已颇不易,而即使有所得,也还未必能以文辞加以贴切的表达。陆机说恒患“文不逮意”,与当时思潮是一致的,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言难以尽意。文学创作的“意”,不仅包括一般的想法、道理等,更包括微妙的审美感受,那确实是更难以表达的。

4、说明“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话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含义。

答:这句话的原意是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借用这一成语,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同时,他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5、简述《文心雕龙》书名“文心雕龙”的含义。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文心”谓“为文之用心”,就是说在写作文章时的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的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

4

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

6、简述汤显祖戏曲理论观点。

答:汤显祖戏曲理论的突出成就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情论。首先,戏曲的神奇魅力可以使观众动“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其次,汤显祖认为,以“情”动人的戏曲作品可以直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意趣神色”论。汤显祖认为戏曲应具备“意趣神色”。“意”是意旨,“趣”是趣味,“神”是内在的气度、风神,“色”则是文辞色彩。

第三,音律论。汤显祖坚持把思想内容放在主要位置,认为音律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

7、简述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本色”论。(这题总结得不好,看着办)

答:首先,本色被用来阐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徐渭认为戏曲作家应该“贱相色,贵本色”。要求戏曲艺术反映的生活是天然的没有雕饰的真实。稍后的臧懋循提出,戏曲创作必须作到“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才能艺术地反映纷纭复杂的生活。他们把真切、质朴、自然的审美标准与戏曲摹拟生活的特点结合起来,对本色的内涵作出较好的诠释。其次,本色是对语言的要求。徐渭主张“句句是本色语”。他要求传奇作家继承真切、质朴、自然的南戏语言的传统。李开先认为,曲词不同于诗、词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本色。何良俊也提倡用本色语言编写剧本。使剧本语言通俗易懂、自然质朴。臧懋循、王骥德都从戏曲反映生活的特征,论述了戏曲语言的本色。

三、论述题

1、简述孔子兴观群怨的内涵、影响及其意义。

答:内涵: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象力]。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和力]。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5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03-2004学年度06届上高二中高一各班花名册和班主任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