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的基础能源工业,煤炭行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涌现了如马六孩、刘九学、丁百元、熊德霖、张万福、李满仓、杜学然、侯占友、赵国峰等一代又一代全国闻名的矿山英模和先进集体,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率领着一支支能打硬仗、任劳任怨的优秀队伍,为共和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六孩,一个出生在山西贫苦鞋匠家里的穷孩子,8岁开始下煤窑背炭,挨打受饿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解放后,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矿工。怀着对党和国家淳朴的感情,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马六孩多出煤、出好煤,创造了个人手工掘进日进2.08米的全国纪录。通过研究试验创造出“两个半孔道循环掘进法”,1951年率领快速掘进组创造了月进318.71米的全国纪录,煤矿管理总局向全国的煤矿推广马六孩先进工作法。1950年,马六孩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全国劳模,树起了煤矿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丁百元,回族,王封煤矿掘进一队副队长,人称“煤海猛将”。52015工作面掘进下风道,每分钟涌水量达2.5吨。一天,顶板突然出现裂缝,丁百元冲上去,硬是用脊背堵住了一股碗口粗的流水,这次掘进,他连续85天没有歇班。一年冬天,井下东水仓有两台抽水泵突然不上水,丁百元跑到现场,脱下衣服就跳进水仓,在冰冷刺骨的水下一干就是3个小时。1980年至1989年,他共出勤3341个工,等于9年干了14年的活。回族极为隆重的大尔代节,他连续10年都是在井下度过的,大女儿结婚他也没有休一个班。1985年,丁百元被煤炭部和全国煤矿地质工会评为“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动模范”;198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生产能手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杜学然,著名的“八一采煤队”队长兼支部书记。他经常在井下一干就是几十个小时,总结创造出的“三包、五变、六注意”的移溜子新方法,以27分钟的惊人速度创下全国移溜子的新纪录,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东二开采工作面时,要穿三条老硐,过五个断层,顶板破碎,水大压力大,1.8米高的单体支柱几个小时压得只剩下米把高。条件恶劣,生产困难,杜学然天天顶着淋水,泡在水里打眼攉煤,趴在地上拖柱运料。“一身煤泥一身汗,汗水煤泥当衣衫”,他20年下了25年的井。1986年底,他自愿按工人退休,为的就是能让一个女儿顶替工作继续他在煤矿的事业!
在那个年代里,煤矿工人犹如一座能量无比的火山,从每个人的心中喷涌着无穷的激情与干劲,一干几个连班又算什么;在那个年代里,煤矿工人就是一支攻无不克的铁军,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责任与使命,放弃假日带病工作,轻伤不离工作面,是矿工们奉献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年代里,煤矿工人不讲报酬,不计得失,不畏艰难,最大的追求、最高的奖励——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成功的喜悦;在那个年代里,当老矿工光荣退休,离开自己奋斗一生的矿井时,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子女接班,纵然有因工牺牲的矿工,家属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孩子沿着父亲的足迹向800米深处的井下走去……
太多朴实无华的故事发生在矿山,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但是,矿工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却是: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相守到永恒!这些劳模,是时代的象征,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煤矿工人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时代风貌,传承着“特别能战斗”的煤炭人精神!
那个年代里,人人血管里的革命激情都在燃烧,干活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不分你的我的,只要有活,我们都争着抢着干。我们把满腔热情都要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在那到处“莺歌燕舞”的时代,我们煤矿工人无比自豪,我们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啊!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年年过革命化的春节,许多人许多年都是在井下度过的,在采煤工作面度过的。“放高产”,这个我们记忆深处熟悉的词语,它经常使我们热血沸腾。每到这个时候,一个个瘦骨嶙峋的身体里好像有释放不完的能量,打连班,连轴转,我们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都不上井,饿了,就啃几口杂粮饼子,渴了,就趴在水管上喝几口凉水。没有人说累,没有人叫苦,我们的豪言壮语是:有命不革命,要命有何用!我们是为国家挖煤,吃点苦,受点累,没啥,我们就一直这样想这样干。我们足立煤矿,心里装着祖国,还在放眼全世界,我们的胸怀宽广。我们是国家的一员,决不会让国家失望,不会让时代失望。我们是煤矿工人,我们吃的苦很多,却不觉得苦,反而觉得越苦越光荣,越苦越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