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结论,未来五年内,滁州市每年至少需要600多名计算机方面,特别是软件及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其中约70%需要的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因此,从立足皖东角度上讲,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急需.
⑶从我校发展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同样是必要的
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总思路,省教育厅已于2002年元月批准我校启动"专业本"的进程.根据教育厅总体工作布置,未来的我校——皖东学院是一所多科性并向综合性发展的高等院校,师范与非师范并存,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将会占有较大的比例.
因此,从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上讲,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型的专业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调整学校的学科结构上讲,也有必要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从而进一步地完善学校的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根据我校的发展计划,未来的五年内,信息类学科与专业将会占到学校专业总数的20%左右,学校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师资队伍方面,实验室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先期工作.
为此,从学校本身的发展角度考虑,也有必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综上所述,在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符合当前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实际,是我省及滁州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校发展的客观需要.该专业的开设,对地方经济及我校的发展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设置本专业的可行性
⑴相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本专业拟在我校现有"计算机教育"专业及信息与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开设.
我校"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的最初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经过十八年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与开发为一体的教学单位.
在教学方面,信息中心先后为校内有关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课程.同时从1997年开始,信息中心还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函授"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学制四年),应用型"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学制三年,自考助学性质),应用型"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学制三年,自考助学性质),应用型"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学制三年,自考助学性质).通过以上教学工作的开展,信息中心培养了一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实验室的建设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平.
我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开办的三年制高等专科"计算机教育"是我校的重点发展专业,开办本专业四年来,师资队伍及教学水平均具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上先期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及实验室保障.
⑵专业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读研究生6人.关于教师队伍的详细情况请见表二.
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专业的教师具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育厅组编教材4部,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先后获省教育厅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