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向联动,在创新党员管理模式中实现组织网络全覆盖
支部原直管党员以农民和退休、转业党员为主,部分党员存在素质偏低的情况,给社区党建工作提升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在创建示范服务点的过程中,支部不断探索党员管理新模式,拓宽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的服务平台,采取与辖区单位党支部建立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和双向反馈制度,给党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1、实行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与社区单位党组织双向管理、双向评议的党员管理、教育模式。
在驻社区单位在职党员中开展“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活动。驻社区单位300余名在职党员到新园社区党组织报到,主动参加新园社区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建立了报到登记、联络员、公示公开、建档登记等制度,并通过在职党员“报到回执卡”、“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单”等形式,建立了新园社区党支部与驻社区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双向考评、双向反馈等工作机制。社区单位党组织定期走访新园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召开联席会议,加强联系沟通,全面掌握本单位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在社区内的表现,认真组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辖区单位党组织根据新园社区支部反馈的评议结果,结合党员在党员活动中心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情况,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社区支部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双向联动”,党员为民服务的履职平台得以拓宽,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以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单位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协调发展。
2、强化阵地功能,提升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园社区按照“四有一化”的要求加强了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增强活动阵地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今年投入数万元购置了党员电化教育设施,设置了党员活动室、党建会议室、党员谈心接待室,为辖区提供党建知识教育传播、群众入党申请、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服务救助、交友联谊等服务,社区活动阵地成为社区各类党员的温馨家园,成为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工作平台,成为党组织和党员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
3、对驻社区单位党员设岗定责,有效调动党员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园社区党支部对到社区报到的党员提出了“一名党员拥有一个岗位,一个岗位明确一份职责”的要求,在社区各类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使社区范围内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根据岗位和职责要求,参加活动的党员站在了社区服务一线,努力做到“十个带头”,即:带头宣传政策法律法规及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带头参与维护楼院治安、带头参与创建文明楼院、带头搞好楼院环境卫生、带头种花种草美化楼院、带头参与楼院文体活动、带头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带头开展扶贫帮困助残、带头做好楼院计划生育、带头调解身边矛盾纠纷。
通过“设岗定责”活动,让党员们明确自身职责,增强了宗旨意识,使每一名单位党员肩上有担子、有压力,既为他们施展本领提供了机会,又延伸了党支部的“触角”,调动了单位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心思用在了为群众服务上,让党员们在工作、学习中受教育,积极参政议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身行动影响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从而形成了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良性互动互带格局。
三、党员联心,在创新活动载体中锤炼为民服务的好作风
“一名党员一盏灯、照亮周围一片人,党员一份爱心,照亮一个社区……”社区内所有单位的党员志愿者从群众需要的地方做起,切实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社区党建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今年新园社区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实际情况,以“红色联盟”为活动载体,让爱温暖我们新园的每一个角落为特色,以“帮困解难、助弱应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宗旨,积极组织有特长、有能力的党员组建“党员志愿服务直通车”,推出了6个党员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涵盖了社区事务、治安调解、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助残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尽可能地满足群众多方位的需要,每一个志愿者服务队明确联系帮扶1-2户老、弱、病、残人员,新园社区共有800人次党员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12户老、弱、病、残人员开展服务,结成帮扶对子21对。如新园社区党建联席会党员与街道集资办农民党员共同与失地农民结成“1+1+1”对子,为失地农民服务。一年来,共结对82对,帮助失地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劳动技能。目前,新园社区共有党员志愿者200名。在党员志愿者的参与下,社区党支部还成立了党员文艺宣传队,开展了腰鼓、扇子舞等健身运动,组织全体辖区老党员开展了“老爸老妈唱红歌”活动,组织了“最具幸福感桂花人”评选活动,“红色之旅”、“献党旗、感党恩”活动、组织积极参加桂花坪街道组织的“和谐桂花、文明市民”活动。新园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组织党员志愿者为群众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深得群众好评,社区和谐氛围日益浓厚。这仅只是是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