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农广校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

2010-06-18 11:21

  **农广校是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分校,所从事的教学、培训工作为公益性事业,其职能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培养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知识分子,达到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之目的。2007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农广校的正确指导下,在州农业局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民素质教育”开展工作,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使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农广校下设三所分校,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各一所。共有在职教职工24人,另有兼职教师110人。本年度中专学历教育开设有5个专业,汽车摩托车维修、农村党建、会计统计与审计、现代乡村综合管理、计算机操作;开设语种有汉、维两种。2007年注册新生374人,毕业183人,现有在籍学员604人。下设三所分校均建有教室,各项教学设施设备配备齐全。一、一年来所作的主要工作:

  (一)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广校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三进村”辐射带动明显,“菜单式”培训工作进展顺利,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

  1、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开展情况按照加强农广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工作思路,我校制定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实施方案》,选择了4个村120户作为试点,选派二十名中、高级农广校教师及农业技术专家对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生产期间,下村队集中或分散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使科技示范户良种普及率100%。同时又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膜下软管滴灌技术”、“沼渣沼液的科学应用”等几项主推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辐射带动,每位示范户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各项实用新技术,营造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2、“菜单式”培训工作按照自治区农广校安排,**校在全州选择了条件较好的精河县、博乐市作为“菜单式”培训试点单位。州、县、市均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村队农民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培训需求和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培训内容以切合地方特色的棉花滴灌技术、沼气池建设、沼渣沼液利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为主。在全州下上推行节水滴灌、农村沼气利用的大环境下,农广校的“菜单式”培训既为政府所欢迎,又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平台,真正做到了“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效果良好。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07年,我州温泉县农广校被列入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县,培训任务为1000人。在自治区农广校、农业主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县域经济地域条件的实际特点,项目实施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分批次的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种以建筑工、商铺营销人员、宾馆服务员等工种。培训1000人,转移就业率96%。根据自治区农广校、主管局对“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检查的通知,州校及时组织项目校进行了认真自查,对档案资料、培训、发证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主要做法是:首先对拟转移人员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准确掌握了县、市劳动力资源数量及发展走势,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利用星期天和集市赴乡镇场进行广泛宣传,张贴培训简章,悬挂横幅;三是按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聘任专业教师授课;四是从中央农广校订购阳光工程培训资料及光盘,并将阳光工程教材《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免费分发给每位学员;五是与轧花、纺织、建筑公司、商铺等企业、公司、个体经营业主建立用工需求信息,使培训就业有机结合;六是完善培训档案,建立长效机制;七是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领导和管理。

2008年农广校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