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参加全区各类赛事获得好成绩。我市创作的渔鼓说唱《爱心桥》、表演唱《老梁拒烟》分别荣获全国第四届社区文艺汇演银奖和铜奖,刷新了我市参加全国赛事的获奖记录;首届全国校园才艺梧州赛区选拔活动,荣获了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组织23名少儿声乐选手到南宁参加了广西儿童歌曲新作品创作评比暨演唱比赛;在2005年广西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作品大赛中,我市群众艺术馆报送的黄丹的美术作品获金奖;何欣宁获“星星河”全国少儿书画比赛辅导一等奖。
(三)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进一步保护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组织骨干力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进行调查。做好全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梧州“龙母文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岑溪市“牛娘戏”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五、一手抓保护,一手抓规范,文博事业势头良好
(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配合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物展览,如:举办了《梧州市出土陶瓷艺术藏品展》、《古代铁炮展》、《纪念李济深诞辰120周年》、《全国禁毒图片展》、《文物法展览》等主题展览。开展“国际博物馆活动日”宣传活动,邀请文物专家在中山纪念堂举办文物鉴赏讲座,并结合博物馆“三贴近”工作,免费开放所辖范围的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年共举办主题展览10个,接待参观群众2万多人次。
(二)深入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组织各县市文博部门深入开展了一次田野石刻的安全检查工作,向群众宣传了文物保护法规和知识,并对石刻文物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细致排查,进一步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完成二、三级文物藏品档案报送工作,全年共征集文物146件(含各县市)。组织市博物馆人员到南宁至百色路段——百色田阳那哈旧石器时代遗址参加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三)打造龙母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是举办大型“龙母”文化活动。为进一步打造梧州旅游品牌,多次在龙母太庙举办“龙母开金库”、“龙母诞”和“五龙朝母节”三个大型民间民俗活动,接待游客近3万人。邀请广东电视台珠江颁道摄制组到梧拍摄专题片“缤纷梧州行”,片中介绍了龙母太庙、历史文化长廊、骑楼城、宝石城等梧州著名景点。编印《龙母神灵庥众生》、《梧州历史文化长廊》两本宣传册子。通过一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宣传梧州,扩大梧州的知名度,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抓好龙母文化公园扩建工作。全市重点项目龙母文化公园扩建工程在10月份举行了开工仪式,预计2006年5月1日前竣工。新建成的龙母文化旅游景区,将成为两广、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旅游的新亮点。
六、一手抓培训,一手抓服务,知识工程扎实有效
(一)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全年由市图书馆组织对基层图书馆业务人员培训359人次,并组织图书馆从业人员20人参加区内外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和科普活动,大力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做好文化服务。市知识工程办将600多册图书送到荣获“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的蝶山区步埠社区。到恒祥花苑社区举行送书活动,为社区建立健全图书室提供帮助服务,使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得到充实提高。组织有关专家到蝶山区夏郢镇、蒙山县开展科技宣传,把一批科技图书、普及资料送到农民手中,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七、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一)网吧整治取得成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为期10个月的网吧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市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网吧专项整治验收。
(二)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监督到位。在梧州日报、梧州电视台公布举报电话,启用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举报电话“12318”,每天派人24小时接听举报电话,并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及时查处文化违法行为。文化、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大力打击电子游戏机室赌博行为,并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全年共接到电话举报3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