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以着重提高坚持效能至上的原则为前提,避免职能重叠和职责不清,力求符合实现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公司发展的需要。
3、严格规范劳动合同、劳务合同管理,打破多种用工成分并存的用工格局,实行灵活并具有竞争力的“双轨制”的用工制度,做到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
4、坚持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责定酬。按照机构职能划分工作职责,确定工作岗位,控制岗位数量,发挥岗位职能,保证工作效率,做到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做,同时还要有利于岗位之间工作的配合协调。
5、按照岗位职责、工作量大小确定职数,在进行工作分析、岗位描述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定员。实行全员竞争、选聘上岗,让合适的人做适合自己的事。避免因人设事,杜绝人浮于事。对于关键的生产技术岗位、具体操作岗位,公开招聘,择优录用。
6、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形式,在职责分析、岗位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按照工作职责,不同层级的岗位和同一层级的不同岗位,确定不同的绩效工资标准。
7、把以绩效工资制为主的分配制度与计件计量工资制、提成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努力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搞好搞活分配机制。
8、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建立高、中级管理人才培养、储备制度,以劳动力市场价格为依据,向高级管理、高级技术和高级营销人才倾斜。对连续从事同一经营管理岗位三年以上者,实行岗位交流制度。
9、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岗位考核、竞争上岗、转岗分流、内部退养、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等办法,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压缩冗余人员。对未上岗的人员,鼓励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内部退养和自谋职业,对企业不需要的社会聘用人员和劳务工,要坚决予以解聘或清退。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企业整体管理素质。
公司系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将面对市场规则的严峻挑战,各种决策的准确程度和正确与否,来源于足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取决于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1、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和开展电子商务,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
2、各企业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3、建立由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
4、各企业要根据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工作。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切实有效的数据信息收集办法,多渠道、全方位在公司系统内外部收集、分析、使用数据信息。
5、加速计算机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增强对信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复合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6、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组成企业信息化的培训体系。从财务和营销管理信息化入手,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司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实际运作能力。
7、建立并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站,通过互联网络形成公司系统的“虚拟”内部网络,实现公司系统各企业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确保数据信息足量、及时、准确、对称、畅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基本实现信息自动化的办公体系。
八、强化预算管理与审计监督,抵御各种财务风险
坚持“清理、整顿、规范、发展”的方针,摸清现有企业的“家底”,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