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易老师是中学生物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党员。她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多次在全市做公开课,研究课、新课程培训课,曾被聘请到云南、河南等省市讲学,受聘于《京华时报》高考专线做考前辅导,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命题工作,多次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生物学科高中课程远程研修工作,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主编十几万字的教育教学专着。她的教育教学事迹曾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媒体报道,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毕业的学生称为仰止的榜样、最困厄时的精神支柱;被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评价为体现了新时期特色的新老师。一位平凡的中学生物教师,何以赢得了如此的评价和尊重?
新时期,教师要永远在学习的状态里,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王春易感触颇深。她说,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理念在变,学生在变,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就要永远处在学习的状态里,把教学当作一种生命,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
在王春易的案头,放着大学生物13门课程的全部教材。第一版,已经被她读得发了黑,上面写的,全是密密麻麻的心得。
为扩大专业视野,她拜专家为师,专门学习植物学。整整一年,她每个周末,来回骑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图文并茂,笔记做了厚厚的一本。
为搞明白“落花生”名字的由来,她就在自家的阳台上,用花盆栽种,仔细观察。
王春易拿着自己的真切体会去指导学生,从不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和套话,学生也从中真正受益。
“听王老师的课,仿佛看到万物自在,嗅到花草芬芳!”提及王春易的课,学生们无不交口称赞。
新师爱:基于理解和尊重
王春易说,“倾听是源于我发自内心地对他们的尊重。”也因此,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王春易的“注意圈”里,没有人被她忽略。
这样的感受,对学生的触动之大,难以想象。短短的一个学期,“特有性格”的学生小赵(化名)因为王老师的特别关注,生物成绩就从倒数几名,跃升到了班平均分以上;参加小组交流、合作实验,更是热情高涨。
新教学:一个好教师,不是教得有多好,而是能让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终身素养?是王春易苦苦追问自己的两个问题。
她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改革的关键,是把知识问题化,用问题来导学。
现在的生物课堂,看不到王老师精彩的导入,流畅的过渡和精美的板书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王老师通过编写“自主学习的规划书”、“小组捆绑式评价”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通过加大过程性评价为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经过不断研讨和实践,学生越来越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动手实践、师生交流已成为生物课的常态。课堂上王老师讲的少了,教室内学生的活动和作品越来越多。学习“细胞”时,她的教室就是一个大细胞,摆满了学生制作的细胞模型;学习“发酵”时,她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在发酵,到处飘散着学生制作的果酒的味道。看到学生越来越会学了,越来越爱学了,经历了痛苦思考与挣扎的王春易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