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理科政治复习提纲
目录
《经济生活》 ................................................................................................................................... 3
货币........................................................................................................................................... 3
多变的价格 ............................................................................................................................... 3
多彩的消费 ............................................................................................................................... 3
基本经济制度 ........................................................................................................................... 4
公司和企业 ............................................................................................................................... 5
劳动与就业 ............................................................................................................................... 5
分配与税收 ............................................................................................................................... 6
市场与经济 ............................................................................................................................... 7
《政治生活》 ................................................................................................................................... 9
国体........................................................................................................................................... 9
公民参与政治 ........................................................................................................................... 9
党和政府 ................................................................................................................................. 10
民族关系 ................................................................................................................................. 13
宗教信仰 ................................................................................................................................. 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3
中国与国际社会 ..................................................................................................................... 14
《生活与哲学》 ............................................................................................................................. 16
哲学的产生 ............................................................................................................................. 16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 17
物质 ................................................................................................................................. 17
意识 ................................................................................................................................. 17
认识论: ................................................................................................................................. 18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 18
联系的特征 ..................................................................................................................... 18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 19
发展和变化 ..................................................................................................................... 19
矛盾问题 ......................................................................................................................... 20
历史唯物主义 ......................................................................................................................... 2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 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22
价值观 ............................................................................................................................. 22
《经济生活》
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观念上)和流通手段。(现实的)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外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5.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多变的价格
6.价格由价值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多彩的消费
10.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1.消费类型: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按消费对象的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过大,意味着消费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3.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14.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15.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
16.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8.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公司和企业
20.企业、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制。
2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劳动与就业
2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23.(1)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篇二:政治高二上册复习资料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唯物论(物质论)
1.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要求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人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反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P41
2. 规律相关知识
①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规律是普遍性的(原理)
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③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P33
3. 意识作用
①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是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自主创造性
②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③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41
第三单元
1. 实践的特征和基础作用
① 客观物质性 ②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⑤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⑦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42
2. 真理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 在实践中认识的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 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P49认识观(实践观)
3.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 在实践中认识的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49
第四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1. 联系观
①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② 坚持整体和部分统一: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b.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其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作用,用部分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a.着眼整体性b.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c.遵循有序性d.用重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P56~58
2.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①实践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前途是光明的,这就要求对未来要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b.道路是曲折的,这就要求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面对挫折与考验
③坚持量变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这就要求: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坚持适度原则 P60
3.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的普遍性及要求:
a.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 P69
②矛盾特殊性及要求
a.矛盾具有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b.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i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ii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iii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P70
③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定义:辩证统一的关系
a. 两者相互联结:i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 ii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共性) b. 两者相互转化:i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Ii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P71
[范围扩大----共性→个性][范围缩小----个性→共性]
④ 主次矛盾及要求(两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a.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论)
b. 主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两点论)
关键词:重点 中心 关键 重中之重 重要环节 突破口 第一要务 最根本的是... P72 ⑤ 矛盾主次方面及要求(一个事物的内部)
a. 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原理)
b. 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纪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支流(方法论)
关键词:性质 本质 主流 主体 主导 主要方面 整体上 总体上 甲大于乙 或利用百分比之类比较 P73
4. 辩证否定观及要求
①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杨弃”
② 这就要求我们梳理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P75
第五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1. 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 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86
2. 两个矛盾,规律,改革
① 两个矛盾: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 两个规律:a.生产关系适合生厂里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 改革含义: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目的: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P90~92
3. 人名群众的地位作用原理及要求(人生观,价值观)
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负责)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P92
注: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完全正确的,其他的哲学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
篇三:高二上期政治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
唯物论
原 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内 容: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 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原 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内 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辩证法原理:
原 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内 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 理: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内 容: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原 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内 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原 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内 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原 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内 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原 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内 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原 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内 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原 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内 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 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内 容: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解决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
原 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内 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