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第8课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3、默读课文,按表格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
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段讲解。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6、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7.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篇二: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主备教师:钱胜文 参备教师:王文安 张艳玲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
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各地民居图片 PPT电子课件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课件出示民居图片)。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课件出示)关于客家。
2.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3.出示词语认读。
4.(课件出示)词语理解。
5.(课件出示)划分段落,了解主要内容。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2.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 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
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
的基本特点;
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课件出示)了解傣族。
2.傣家竹楼有哪些特点?(学生读课文概括,教师出示课件)
3.傣家竹楼有什么文化内涵?(团结和睦、乐于助人)
六、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篇三:六年级下册第 8 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 8 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
(1)易读错字:葩(易读成“巴”) 掺(易读成平舌音)
(2)多音字:
(hǎ)哈达
哈 (hā)哈哈大笑
(hà)哈什蟆(蛙的一种)
(3)形近字: 僻—避 誉—誊瓣—辨—辫—辩
(4)趣味识字:
骚:(形)马身上长满跳蚤(义)情绪会激动 心里不安 夯:(形义糅杂)用很大的力气打好基础
2.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四字词语: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至 家道兴旺 傍水而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第一篇第4段。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并对它们的地理环境、内部结构、文化特点进行了重点说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概括方法:问题概括法。
依据以下问题概括主要内容:文章介绍说明了哪两种特色民居?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反映了各自怎样的特点?体现了什么文化内涵?教师引领学生找到答案,串联成段,大意可得。
2. 体会整篇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了两种特色民居,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
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二) 本课重点问题:
1.课前导读:默读下面文章,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2.学生质疑。
三、情感体验:
1.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对祖国劳动人民智慧及文化的赞叹之情。
2.初步感受祖国悠久深远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
学校:班级: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二)生字:识记本课生字,做到正确朗读。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3.趣味识字:
4.形近字辨析: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安然无恙和睦相处蜂拥而至秩序井然,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可以在课本上用符号标记)
(三)尝试背诵:第一篇第4段
二、理解运用
(一)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关键语句处标注)
(二)文本细读
细读课文,想一想,把你的思考和感受写在相关语句的旁边:
客家民居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通读课文,总结客家民居具有哪些特点。画出词句,并做好批注。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找出相关句子,并总结方法写在旁边。
4.深化理解,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5. 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傣家竹楼
1.自由朗读“傣家竹楼”部分,思考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方面?
2.你认为傣家竹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做好标注。
3.思考问题:你认为客家与傣家民居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三、迁移运用
写法运用:仿照课文其中一篇,试着用一篇小练笔,介绍某处建筑(家乡或景点),要写出特点来。
四、拓展延伸
收集了解我国其他典型民居的资料,文字或图片均可,要求阅读后总结出特点来。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