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节能减排的经济刺激性政策力度,建立健全了有利于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的财政税收体系。一是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资源利用、循环经济资金和税收优惠。截止2008年底,获国家、自治区财政奖励项目7个,奖励资金1673万元;循环经济发展资金90万元;办理了4户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认证,以此提高了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二是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2008年,共为企业争取到自治区专项资金980万元,国家专项资金377万元,帮助审批通过20个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将节能减排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作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每年列支200万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专项奖励资金。三区政府也建立相应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
(六)强化措施,夯实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
1.按要求推进能源审计和规划工作。2008年3月对国家、自治区级13户重点企业完成了能源规划和能源审计工作,并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的验收。同时对其他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也安排部署了能源审计和能源规划工作。
2.开展耗能设备的调查。根据节能工作需求,2008年对全市规模以上159户企业耗能设备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建立了我市耗能预测制度。
3.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活动。目前,我市有9户强制审核企业、4户自愿审核企业已通过自治区验收。正在开展强制审核的企业有2户,第三批拟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的企业有8户,拟推行自愿清洁生产的企业有15户。
4.加强重点污染工程建设和监管。重点督促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对现有海勃湾城区、乌达城区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对9户产生污水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1户企业下达了停产通知书。
5.集中开展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整治。严厉查处超标排污、直接排污和污染源二次污染等违法问题;加大对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运转情况的检查力度;对重点企业实施环境监察员驻厂制度;对全市49户矿热炉生产企业进行除尘设施改造;健全了重点企业监管网络。
某市节能减排情况调研报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降耗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能耗大户只增不减。2005年全市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有99户,2008年增至108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9户的68%,其中5万吨以上的有43户,10万吨以上的有21户,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铁合金电石三大行业,给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工业产品单耗高。如电石限额3350千瓦时/吨,企业多在3400-3500千瓦时/吨;硅铁限额8400千瓦时/吨;企业多在8500-8600千瓦时/吨;焦炭工序能耗限额170千克标煤/吨,企业多在180-200千克标煤/吨;发电限额345克/千瓦时,企业多在360克-380克/千瓦时,这些单耗都超出限额10%以上。
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较小。2005年为13.73吨标煤/万元,2006年为12.88吨标煤/万元,2007年为12.25吨标煤/万元,2008年为8.45吨标煤/万元(10月份后停产半停产80多户也是降低原因之一)。“十一五”前三年仅完成节能指标的50%,后两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市虽有38户企业对煤矸石、粉煤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用,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利用率低、产品数量小,只是粗放型简单利用。煤矸石堆积如山,大约有56座,其中22座自燃,每年排放二氧化硫2.3万吨。焦炉煤气、煤泥、电石渣等还没有完全实现综合利用。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存在问题。
1.企业自备电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目前我市有企业自备电厂5户,只有2户进行了脱硫治理(千峰电力和西水自备电厂),其余三家均没有脱硫设施,二氧化硫污染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