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机作业合作社是在国家资金扶持力度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必须按规定提足折旧费后再计算经营成果,所提折旧费基金要专款专用,进行专项管理,只能用于设备有序更新,才能确保资金不流失。
六、畜牧业发展状况
xx农场畜牧业是传统产业,有较丰富的饲养畜禽的经验,曾一度使许多家庭受益。但近年来受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全场生猪存栏3656头,能繁母猪582,奶牛存栏594头、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养殖梅花鹿75头,狐狸30只,貉435只。从调研情况看,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二是饲草饲料不足,草场退化;三是品种退化,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四是畜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职工养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较少,大多为分散饲养,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制约着畜牧产业化发展。
根据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农场的畜牧业要根据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区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小区。现已与当地县畜牧部门取得共识,把香兰农场畜牧业纳入汤原县一个乡镇来管理,争取上级投资,准备建一个800-1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
七、如何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监企分开后,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选择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极少数经济作物。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之小型农机作业,标准低,质量差,种植结构极不合理,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着土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轮作的原则,制定“两扩、一稳、二压”的调整方针,即:扩大经济作物及麦类作物种植,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根据方案要求,部署基层大队各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落实种植结构的调整,力求实效。农场加快考察引入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利用示范园区及科技示范户进行试验对比,旨在探索、发现总结各类经济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部局,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根据我场的地域特征,发挥水稻生产优势,引进高产、优质的品种,打造高产、高效的产业效应。
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场现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即农机合作社一个,其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待组建,主要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解决途径: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使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开拓市场经验的人员脱颖而出,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招商引资等领域创建符合农场特色的专业经济组织。
九、洁净能源发展状况
目前,我场住户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秆等薪柴为主。开展清洁能源沼气试点虽已历时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x户,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阳能势水200户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农场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1万吨左右,推进秸秆能源化的主要瓶径是资金和技术,其发展途径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扶持上马后,再依靠市场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农场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在项目成形后,交由社会按股份制管理。
十、农场职工家属外出务工情况
农场外出打工农工160余人,农工家属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总收入253万元。多数是投亲靠友,打工地点比较分散,以力工为主。农场在2006年与汤原县政府有过协议,把我场列入外出打工劳动力来源范围。2008年农场对清河林业局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初步达成议向用工协议,但由于农工、家属的打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实行。但农场已经将开拓职工外出打工就业,促进其尽早从土地中走出去列为今后农场工作重中这重。一是与汤原县政府沟通,把我场职工、家属纳入其农民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我场农工、家属劳动技能,为外出打工准备条件。二是进一步与清河林业局协商,争取更为优惠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促进我场富余劳动力前去打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