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阵地”意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报栏都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工具和阵地。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目前网络等新的载体、新的媒体的出现及其在高校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熟悉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如何抢占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教育,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阵地”建设主要是“阵地”内容的建设,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科技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报刊、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弘扬主旋律。要搞好内容建设,关键在人。要特别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些“阵地”建设,使他们在学习之余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
——充分利用有效载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精神”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精神和校风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具有启迪、激励、影响学生的言行的作用。不同的学校既有不同的硬环境,如校园建筑、设施和风物,也有不同的软环境,如教风、学风和校风,从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学校的校训是“勤学、敬业、团结、创新”,勤学,即勤奋学习。敬业,即对事业的精神和态度。团结,即一种美德,是凝聚力的象征,是大学精神,特别是XX不可缺失的一种成分。创新,即超越和突破。要根据学校传统,发展未来、办学特色、文化内涵等,不断提炼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建设良好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景观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在公共场所营造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让学生参与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环境认同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各民族学生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节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运动会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三好学生”等争先创优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在此特别要注重活动的学术性、知识性、科技性,提高活动的品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一是要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内容的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方面要有经费投入,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二是要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相关问题确定选题,对社会调查的途径、过程加强管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较高水平的社会调查报告。三是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象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实践服务内容,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四是要开展科技发明,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五是要开展勤工助学,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假期和双休日,接触社会,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