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重视学生心理疏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政府都重视就业问题,西方国家各政党竞选纲领的主要内容及民众评价政府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就业。高校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就不能说我们很好的贯彻了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素质不相适应,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这是总的形势。毕业生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解决的,但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通过专兼职队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二是提供信息服务。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足够的需求信息。毕业就业服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服务,应千方百计广开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毕业生的推介。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毕业生推介力度,学校在举办全校性招聘会的同时,各学院应积极主动举办与学院专业相结合的专场招聘。要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走出去,有重点的推介毕业生。四是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素质问题,这就要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毕业实习、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五是加强宣传,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工作。要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自主创业、贫困生就业援助等方面的各项政策,使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现,以科学的心态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指导服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和心理健康栏目、心理讲座等,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要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制,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要做好新生、毕业生、家庭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当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个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工作条件等问题。
——关心贫困家庭学生,推进学生党员发展
关心贫困家庭的学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对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学校学生70%来自西部,60%来自民族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贫困生学生7048人,占总数的42%,特困生学生3356人,占总数的20%,关心、关爱这一弱势群体,是各级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关心。要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以经济上的资助,如国家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等,这些奖助学金的评定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坚持向贫、特困学生倾斜。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原则上均为贫困生设立,让学生承担学生自律、后勤服务、校园秩序维护、公益劳动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各级团学组织还应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的工作,在确保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校园管理,不影响学生自身学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节假日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通过学生自己劳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