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3)

2010-06-17 17:22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生产结构看,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格局,多数农户仍以经营传统种养业为主,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从加工环节看,全市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中,粮棉油等传统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占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经营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加工多,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转化率不到15%,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从产品结构看,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全市除金乡大蒜外,其它能够拉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三)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差距较大。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后,初级市场特征明显,现有的有些市场的运作都是非市场化形式,市场本身只承担了物业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经营产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乱杂,产销有效对接不好,生产、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素质低,组织松散,承载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三、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统筹协调,精心指导,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坚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和认识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短期学习、观摩典型、算帐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集中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园的思想,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其结构调整的热情。另一方面,要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因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怕担风险而出现的信心不足,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解决一些干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造成调整规模小、档次低、进展慢的问题;解决个别地方基层干部怕挨批评,为应付检查而调整,不管市场风险,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顾农民意愿的形式主义问题;解决一些干部不耐心做宣传引导工作,采取简单生硬手段,强行让农民调的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集中精力抓结构调整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抓调整的良好局面。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烟草专卖管理队伍建设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