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村镇规划不健全。我镇虽然完成了全镇发展规划,但近4/5的行政村尚未形成规划,村级规划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的自然村基本无规划,而且规划水平不高,局限于当前现状,缺乏长远眼光。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由于基础条件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制定规划一定要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定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始终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因地制宜改造村庄,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批产业、改出一片景观,切忌脱离实际,跟风赶潮,这样不但建设不好新农村,甚至会事与愿违。
(五)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以村组公路交通、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卫生、教育等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投入相对不足,我镇城镇化进程起步晚、起点低、水平低,小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差距较大。同时,农民在创收、户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享受水平低于城镇居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至2015年,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近期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0%,农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通组公路硬化率90%,农村砖混结构住房普及率90%以上,50%的村达到文明新村标准,基本实现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初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二)总体要求: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完善新设施、改善新环境、培养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村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村镇、培育中心村镇、减少贫困及自然村。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措施
1、以“科学规划”为标准点,努力创建新农村“三大特色”。建设新村镇,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才能逐步改变村庄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同时也能节约耕地。在小康村建设活动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新村规划工作,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制定好新村规划,建设分步实施。同时,引导各村主动与规划部门结合,从自身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建设新型民居,但不搞一刀切,绝不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突出“三大特色”,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镇区周边的村组,突出现代城镇特色,推进小城镇建设;沿湖区村组,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沿山一带的村组,突出山水园林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有保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努力促进农业经济“两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在于兴镇富民。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保安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狠抓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促进以优质粮油、水产品、生猪、杂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使全镇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60%以上,特色种养产业超粮食产值的专业村遍及全镇28个村,各类种养基地达30个,直接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农民人均收入达4000元,年均增长4%。二是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按照“三沿一区一品牌”的发展战略思路,做强做大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优质粮油、林地杂果、生猪养殖等5大经济板块和淡水鱼罐头、“杜洛克”生猪、保安湖王蟹、优质粮油等4大品牌产品,全镇农业企业达到5家。三是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注重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培育、发展非农产业相结合,建设粮油交易、水果批发、蔬菜批发、服装和小商品市场建设,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建设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