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的“三大环境”。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农民的迫切希望。我镇要始终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等“三大环境”。着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辅助、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林业、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村组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林业改造建设等方面投入。坚持从“一看树木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房”的要求出发,以“四改”(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工程为载体,大力整治“脏、乱、差”,积极倡导“净、绿、美”,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我镇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100%;改厕受益户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费每度价格有所下降;通水泥路的行政村28个,基本实现水泥路组组通;农村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固定电话入户率达90%,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已达85%。同时,加强福利院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率达100%。
4、以“教育培训”为立足点,努力提高农民的“两大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我镇要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XX”、“建设和谐平安XX”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了十星级信用农户、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纵深推进“让农民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坚持不懈地普及推广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等科学知识,有效遏制了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实现了农村死亡人员遗体火化率达100%的目标;每所农村学校都配备电脑,适龄儿童就学率达100%;组织两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帮助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建立了以“镇文化站为依托、村文化室为基础、各文化户为补充”的三级文化网络,全镇28个村都建文化站,组组建立文化中心户,努力创建全省群众文化体育先进镇。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我镇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是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和团结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创新思路,下大力度,稳步推进,建设有XX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文数据以2004年农业年报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