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以“七件实事”为依托,积极推动形成浓厚关爱氛围的“幸福留守”行动。一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在市网上家长学校开营。二是组织“幸福快车”留守儿童苏州亲子行动,组织留守儿童看望在苏州打工的父母,开展了孩子给父母送去了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共游苏州乐园等活动。三是做好国际助养项目。积极加强与省儿基会和爱德基金会联系合作,积极建立春蕾班;积极争取省爱德基金会国际助养项目在我市的落户,帮助更多的农村孤残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培树典型。建立完善了12个市级示范留守儿童家长学校,12个村级留守儿童示范指导服务站,评选出30名优秀留守儿童。五是深入实施“恒爱行动”。“恒爱行动”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去年共落实500件毛衣的制作和5000多件8成新毛衣的募捐、赠送工作。六是开展妇女健康检查活动。在深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体检活动,为43725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七是开展送温暖行动。在全市发起了“捐棉衣、送温暖”活动,募集捐赠棉衣3万余件、棉被1000多床。
三、在深化认识中看到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农村留守妇女中存在五大问题: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其中有50%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忙不过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2、精神压力大,寂寞空虚感强,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家里冷冷清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丈夫不在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怕遭人闲言闲语,时时挂念在外务工的丈夫,担心丈夫禁受不住城里的诱惑而移情别恋。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另外,“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而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大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在一些地方养老和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一些情况问题:一是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户男劳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
农村留守儿童同样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被委托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l%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低,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且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
2、缺乏亲情关爱影响心理健康。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不少外出打工者一年甚至几年才返家一次,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厌学,明显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尽管这些例子是众多农村留守儿童中极其特殊的事件,但也反映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突出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