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2)
2010-06-17 22:58
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
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82.4%。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现价工业产值9645万元,比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58.4%。全县324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企业919万元,下降17.4%,集体工业企业294万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06万元,下降18.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31120万元,比上年增加5498万元,增长19.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2年全县共发电3547万千瓦时,比上年的3386万千瓦时增加161万千瓦时,增长4.8%;供电量49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49万千瓦时,增长3.1%;生产水泥11.81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长23.5%;自来水生产量达7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08万吨,增长7.6%;生产酒精2722吨,绵白糖5231吨,生产机制砖5392万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缺乏规模企业的支撑
2002年全县大中型企业户数为零,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仅有8户,其中盈利4户,亏损4户,亏损面达50%,亏损总额223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78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基础薄弱
从限额(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上企业整体情况分析,2002年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为72.04%,企业亏损面高达50%,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全县工业企业看: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管理滞后,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除非公有制经济持速增长外,其它各类工业均出现下滑趋势,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困难。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决策随意性大。二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系统跟踪、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营销网络不够健全,营销方式较单一。四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技术研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弱。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及能力。
(四)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
由于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原料收购季节,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更为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企业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因此,要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要获得贷款,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担保,但部分企业又无可抵押之物。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有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资金投向,不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资未能获得相应回报,不能按期还贷,影响了自身资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按计划投入生产。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