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什么样的城市化经济(3)

2010-06-18 00:20


    过于偏重建置“城市化”在客观上还有锁定城市规模的作用,使社会管理成本增大。缺乏经济潜质的城市要维持行政级别架子,机构林立;有能力扩张的城市则越不出级别,多方掣肘。例如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县级市经济实力远强于西部省、地级城市,但银行不能设支行,因城市级别不够。

    从建置“城市化”的实践结果看:有潜质的新兴城市成长过慢;有经济扩张条件的城市不吸纳农村人口 ;城市户籍人口凝滞、外来人口比例过高;所有城市采取歧视方式(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拒绝)对待进城农民,城乡两僵的“死结”至今未能解开。

    大城市拒绝人口机械增长,中小城市纷纷效法大城市,原因或理由有二:一是城市人口会带来“大城市病”,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持续发展;二是会增加资源和基础设施负担,公共服务业不堪重负。对于“大城市病”,国际上已经有新的认知;“城市病”与其说是因为人口多,不如说因为行政效能低。研究和经验证明,即使在发展中国家,超大城市的生活质量也比预测的好。专家认为,密集型居住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资源。至于说城市负担,则居民作为城市主体,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仅从消费者角色来看,能聚合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同样是一种经济资源,居民需要“养活”的观念已经过时;增加一个城市居民,财政每年要多拿出几万元钱的说法,离事实更远。多种公共服务的价格早已经“按成本定价”,而且涨势居前。财政补贴如果用在经营性亏损上,与居民增量并无线性关系。况且,地方财政收入本来就是聚居民之财,谋居民之利;“众人拾柴火焰高”,居民数量决定税基。再者,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之所以被称为公共产品,基本特征就是具有非排他性。一条道路,一套电缆,并不因使用者增多而加大成本。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何以陈旧紧缺,公共服务供给为何总是不敷需求,应该找准主要原因。

    使新兴城市加快人口扩容,调整政策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建立政府动机。本文认为,不宜仅从“卖户口”、“卖商品房”方面寻找途径,那样会抬高城市门槛。从速见效的激励办法是将城市的建成区(含近郊)作为基准来界定城市。随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扩大,提升其行政层级(增设副地级和副省级城市),同时引入单位面积内常住人口指标,以防止单纯扩展城市辖区。这样可以把建置调整目标和真实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解决建置级别制约城市生长的矛盾。

    机制:

    政府“抓”还是市场“育”

    改革以来,虽有新兴城市的成功个例,却不足以牵动全局。深圳市和浙江的龙港市等,在经济实力增加的同时,常住人口增加数十倍。而许多城市及明星乡镇,经济实力讯速增长,常住人口增加却很少。广东一个地级市,仅工业使用外来固定工逾20万人,每年奖励性的户口指标不足百名。“卖城市户口”作为不规范的渠道,迄今为止负面作用大于积极效果。在大城市,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暂住人口收费,限定外来人口总量的工作正在抓紧进行。进城谋生的农民总数从90年代中期的8000万人降到目前的5000万人左右。一个城市的管理层可以把无业农民收容遣返,或者自以为可以长期做到。然而,这并没有解决国家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即国家利益,农民没出路,整个国家不会安康。

    在限制农民进城的同时,加快城市化被许多地方政府确立为“十五”重点。尽管在论证中赋予城市化以带动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意义,但涉及实际措施方面,政府观念往往重“城”而轻“市”。地方政府拟划的重点大同小异,一是“加强规划管理”,二是“加快基础建设”,三是“城市形象工程”。从最单纯的动机上分析,这样的“积极推进”也隐含着危险,很可能因此偏离城市化的真实进程和减缓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我们要什么样的城市化经济(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优化税收服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