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3)

2010-06-18 01:04

一是对不同年龄下岗失业人员要实施不同的就业政策。如:年龄在25—35岁间的以市场就业为主,辅之以政府的职业指导,培训和资金税收的支持。对年龄在35—45岁间的中年人以半市场半政策扶持为主,引导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对这部分人重点是解决好就业观念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起重新就业的信心。

二是挖掘企业潜力,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除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外,目前最重要的是怎样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鼓励企业扩大雇佣下岗职工。而鼓励企业多用下岗职工关键是降低雇佣下岗职工的人工成本。在这方面可研究一些优惠政策,如:凡招用下岗职工并与其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企业,当地政府可按招用人数发给一定的工资性补贴;对招收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也可享受一定时间内减免税收的待遇,并优先享受小额贷款或贷款贴息等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提高用人单位使用下岗职工的热情。

三是要大力鼓励灵活就业。当前,我们认为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突出重点。针对灵活就业领域广泛、种类庞杂的情况,根据不同灵活就业形式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政策指导重点。对自雇型灵活就业人员,重点是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受雇于大中型企业的临时工、小时工、劳务工和季节工,重点应放在规范这些企业的用工行为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对非正规部门即小型企业的劳动者,重点是通过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做到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切实维护受雇于这类企业的劳动者权益;对那些从事独立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打零工者以及其他一些难以确定其劳动性质的如推销人员等,重点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同时抓紧研究这一就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接续问题,是推动和促进他们灵活就业的关键。比如目前单独从事家政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而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则相对好得多。

(四)解决社区就业无组织的问题。

即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积极倡导多种方式组织社区就业。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了社区服务产业化,才能真正地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可通过三个方面逐步实现: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我们的社区服务不仅应包括与居民吃、穿、住、行、娱乐、健身等方面有关的服务,还包括诸如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社区服务市场化。将社区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由于经营者置身市场之中,他们的神经比政府官员的神经更加敏感,更能把握需要和创造需求。实现社区服务规模化。今年,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设商贸园、工贸园和农贸园等再就业载体,大批量的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目前已新增就业岗位近200个。从运行情况来看,社区服务的规模化促进了专业分工,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同时,降低了服务成本和服务价值,扩大了社区服务的需求。

(五)解决自主创业顾虑多的问题。

一是加大对社区创业资金的扶植力度。创业资金短缺是社区就业生存、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一方面,由于社区服务业大多是微利甚至是亏损运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投资资本不愿涉足这一领域,从而缺少资本投入;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业启动资金少,尽管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就业实体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均是后期拨款,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企业前期运作颇为困难。所以建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补助,包括对就业人员的工资补助、对下岗职工转岗培训费的投入、承担部分或大部分社区服务非盈利组织的服务成本或支出等。

 二是尽量从制度上降低非正规就业带给人们的心理上不安全感和风险性。社区服务业大都具有不固定、不稳定、阶段性等特点,难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当务之急一方面要纠正人们在就业形式认识上的偏差,转变全日制、固定工制和就业的地域观念,提高对自由式就业、非正规就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鼓励人们接受非正规就业方式的同时,应尽量从制度上去设计和完善与该种就业形式相适应的劳动合同制,小时工资、周工资制度,以及保险关系等安全保障方式。

对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食品药品检验事业跨越发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