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农艺、兴科技、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xx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始终坚持科技兴粮战略,坚持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发展科技生产增效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全县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都在350期以上,培训农民在6万人次以上,投入科技培训经费三年累计达到200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推广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近年来全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的大豆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小垄密植、深窄密,玉米通透性栽培,水稻机插深施肥、神鱼生态除草、三超栽培,小麦模式化栽培,农业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应用粮食增产技术。重点是应用秋季深松整地和水稻大棚育秧技术。每年整地面积都在90万亩左右,深松面积在50万亩以上,通过整地不但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在15%左右。2007年通过对朝阳乡曙光村的一块1500亩大豆亩产百斤左右的地块实施深松整地,2008年,大豆产量经过实测,亩产达到165公斤,增产幅度达到60%以上。水稻育秧上重点推广大棚育苗,每年新增大棚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左右,2008年秋季新增育秧大棚92万平方米。2007年在青原镇兴旺村建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育秧小区,并建立了一个3,000亩的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2008年,水稻亩产平均达到650公斤,个别地块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水稻大棚育秧拉动全县水稻单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四是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在优良品种的选用上坚持按照适宜区种植,避免了越区种植,加快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实现了xx县区域内品种的统一化、专用化和优良化。
(五)增投入,打基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xx县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制定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950万元,其中2006年150万元(深松整地10万亩,亩补贴5元,合计补贴5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6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6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5元,合计40万元)。2007年280万元(深松整地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70万方,每方1元,合计补贴7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1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9元,合计补贴90万元)。2008年520万元(深松整地补贴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8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8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3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10元,合计补贴320万元)。三年累计完成秋整地260万亩,实现了三三轮耕目标,完成水利工程300万方,新建水稻育秧17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六)抗灾害,夺高产,确保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不减
近年来,xx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春季低温干旱,夏旱和秋旱,特别是2007年的夏旱最为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92.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4.2亩,濒临绝产面积13.4万亩。灾情发生后,xx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全县人民总动员,众志成城抗夏旱”的号召,并确定了“保粮食作物、保水田、保种子田、保科技示范园区”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指导、抢修灌溉工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集中全县力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抗旱期间,全县3,038眼抗旱机电井全部启动,每天出动抗旱人员平均达1.8万人次,车辆1.2万余辆,浇灌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在资金投入上,共投入1,60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0万元,农民自筹890万元,县内龙头企业帮扶50万元,全县职工干部捐款55万元,县直部门帮扶100万元。利用抗旱资金全县共维修抗旱机电井1,500眼,新打抗旱水源井915眼,购买人工增雨火箭弹和防雹弹1,050枚,下摆抗旱柴油500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xx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总产达到58.4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5.4%,从而实现了受灾不减产的工作目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