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项目工程,不断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一是发展特色产业项目。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环境等特色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调整结构,引导贫困户重点发展以烟、菜为主的田园经济;发展以猪、羊、牛为主的养殖经济,发展以食用菌、果树、药材为主的庭院经济。努力建成万亩优质烤烟示范基地,万亩反季节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年饲养10万头以上牲畜生产基地,年销售优质花菇10万吨以上的食用菌基地,使贫困户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中受益。二是发展多元经济项目。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产销协会的运行机制,发挥各类流通营销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引导贫困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稳妥实施搬迁扶贫项目。对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相当落后的贫困户鼓励他们向中心地带搬迁,对搬迁户按政策给予扶持,并解决好他们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搞好配套服务,确保搬迁户搬得出、住得进、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四是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劳务培训与转移,实现劳务增收。政府和劳动部门要定期发布劳务信息,组织引导剩余劳动力和缺乏生产资源的贫困户外出打工,发展打工经济。
(三)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增添贫困户致富信心。一是实行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组织全乡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对子,签订包扶责任状,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规划,选准致富项目,提供致富信息,帮助扶贫对象尽早脱贫。二是实行经济实体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鼓励企业或致富能人与贫困户共同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经济实体与贫困户“双赢”目标。三是实行户联责任区组织帮扶制度。充分发挥户联责任区组织形式中“困难联帮”的作用,组织责任区内农户按照“经济联合”的要求,对区内贫困户帮助制定规划,共同发展致富产业,通过轮流换工,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生产水平,促进共同致富。
(四)实施科教信息工程,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一是在中学继续办好职教班,对应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开展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二是乡政府根据实际和不同产业定期编印《榛子科普》,发放到户联责任区和贫困户手中,由区代表组织讲解、学习、指导生产。同时,乡政府要组织专人负责,购置产业致富技术光碟,循回轮流到责任区进行播放培训。三是在每个生产环节,政府组织职能部门和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组织农户召开现场会,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同时手把手指导贫困户进行实地操作,让他们一看就会,便于掌握。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全乡每户至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从而提高其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
三、创新扶贫机制,建立“四项制度”
(一)建立扶贫开发组织制度。全乡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认真遵守三条制度。一是加强领导制度。乡党委、政府应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扶贫工作,加强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调查研究制度。所有单位和干部职工每年都要围绕扶贫工作重点、难点、热点以及结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总结好的经验典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指导全乡扶贫工作。三是帮扶联系制度。乡、村所有包扶单位和党员干部,必须定期到包扶对象家中了解情况,制定到户帮扶计划,指导发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定期向乡党委、政府汇报扶贫进程。四是检查督办通报制度。乡扶贫办要组建专班,定期对帮扶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将督查情况予以通报,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加强扶贫统计监测工作,合理科学设置扶贫统计指标,真实反映扶贫开发执行情况和效益情况。
(二)建立扶贫资金管理制度。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管理要求,管好用好省、市、县相关部门扶贫资金,确保发挥扶贫效益,同时,乡政府每年配套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贫开发以奖代扶、以贴代扶等有关政策兑现。在具体管理中严把“三关”,实行“三制”。一是要严把“三关”。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筛选扶贫项目,严把资金投向关;乡、村都要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并围绕年度扶贫计划、重点任务,做好项目评估、论证和申报工作,严把项目审批关;在扶贫资金使用上,不得违规违纪,徇私舞弊,严把资金使用关。二是要实行“三制”。要对扶贫项目在实施的村组实行公示制;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报帐制;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审计制。